少年中學時期開始想多創作不同類型的畫作,
就覺得有些創作已經不能在家中的小桌子檯面進行,
例如創作(發泡膠勞作)作品面積體積較大,
物料(油畫)氣味濃烈等。
那時知道很多香港藝術家都有一個
大面積的貨倉或天台等形式的工作空間創作,
我是十分羡慕的,
心想有間類似的工作室多好。
那時我當然沒有開設一間工作室的條件。
心有所願,
我將自己的小桌子改名為
FransWorkshop(黎兆麟工作室)。
我在小桌子檯面就算只用一枝筆加一張紙,
畫出來的一些公仔或寫出來的文字,
都會說我是在我的工作室內創作出來的。
這間工作室的名稱,自此用了很多年。
两年前终於首次開設了一間小型工作室,
我仍沿用了這個工作室的名稱。
近年流行將工作室稱之為studio,
我也沒有更改我的工作室的名稱為FransStudio。
前幾天有朋友突然對我說,
我的工作室的名稱其實去到何處都可以用。
他說他的歷史老師搬家多次,
他仍稱呼的住所為“xx書齋”,
很有“身在何處,何處就是吾家”的志趣。
我當然十分同意朋友的說話,
還即時給了他一個👍🏻(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