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93 - 捕夢




與許多創作者交流時,
我得知他們在想出新創作點子時,
都會立刻將其記錄下來,
否則很容易忘記,
而往往之後會想不起來。
我也有這種習慣。
在任何時刻,只要腦中出現新創作點子,
我就會立刻記錄下來。
新創作點子得來不易,
若無法抓住,會感到非常懊悔。

但有一類創作點子我常常無法抓住,
就是在夢中產生的點子。
因為每次我從夢中醒來,
都在瞬間忘記夢的內容。
如果在那瞬間能夠清醒過來,
才能記住那個點子,成功率幾乎為零。
創作點子往往與夢的內容相關,
隨之快速消失。

創作點子難以得來,
如何善加利用於創作,
這需要仔細思考,
以免浪費這些靈感。


2024年8月26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92 - 「問題學生」



近年來,我重拾了畫筆,
並修讀了幾個視覺藝術短期課程。
發現香港的藝術學生很少提出問題:
向導師提出問題的很少,
向受邀來講課的嘉賓發問的就更少。

我想盡快吸收藝術創作知識,
並了解藝圈狀況;
或者想稍微打破那種無問無答的尷尬寂靜,
有時會舉手提出一兩個問題。
結果我被一些同學戲稱為「問題學生」。

其實,藝術創作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範,
而藝術創作則貴在創新,
所以我有時會提出一些另類的問題,
目的是想知道是否存在另類的答案。

其實,我的創作思維頗受到了固定的框架限制,
多修讀藝術課程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能打破這些框架。
在課堂中多問幾個問題,
只是想更快地破障而已。

交了相當高昂的學費,
當然希望能吸收更多的知識!

2024年8月25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91 - 畢業展給誰看,想給他們看



每年,各大學及藝術院校在春夏季節舉辦學生畢業展。
這些畢業展是為誰舉辦的,
又或者誰會來觀展?
可能他們想要給這些人觀看:

大學及藝術院校最希望讓以下群體觀看:
同行、業界人士、傳媒及潛在學生……

參展畢業生(第一類)最希望讓以下群體觀看:
潛在僱主、畫廊、策展人、藝評人及收藏家……

參展畢業生(第二類)最希望讓以下群體觀看:
親朋好友、畫會及畫友……

參展畢業生(第三類)最希望讓以下群體觀看:
無人觀看(因為他對自己的畢業作品未感滿意,不想失禮)。


創作日常90 - 畢業展給誰看



在2023年,我參加了一個藝術文憑的畢業展覽。
因為畢業展覽的作品需要通過評核才能及格,
才能順利畢業,因此心情患得患失,
也不敢邀請親朋好友來觀展。
因為如果最後評為不及格,那就會很尷尬了。
最終,畢業展的作品被評核為及格,
讓我如釋重負。
終於取得了屬於認可資歷第三級水平的文憑。

這張文憑確認了文憑水平的作品應該是這樣的。
因此,自然會想知道,
學士和碩士水平的畢業作品應該達到什麼水平。
於是我特別留意了最近香港各大學及藝術院校的
學位或碩士水平的畢業展。
根據我的觀察印象,學歷越高的學生,
畢業作品的平均水平也隨之提高。
這是合理的,因為根據認可資歷的學術要求,
不同級別有不同的學術要求。
不同級別的要求反映在畢業作品的
創作意念、主題展示、材料應用、
技術表現、作品完成度等方面。

學海無涯,永無止境。

2024年8月20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89 - 香港的展覽場地



香港的公私營藝術展覽場地中,
最具歷史感的,必然是香港大會堂。
香港大會堂於1962年開幕,
其高座七樓的展覽館及低座的展覽廳,
隨即成為全港最受關注的藝術展覽場地。
在我的少年時期,我常常到大會堂觀賞畫展,
印象中,展覽場似乎沒有其他選擇。

直到1977年,香港才出現另一所較大型的私營機構——
香港藝術中心,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藝術展覽場地,
打破了大會堂一枝獨大的局面。

進入1980年代開始,有展覽設施的公營區域大會堂、
文娛中心及公立圖書館等場地,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及到1989年,香港文化中心建成,
香港藝術展覽場地的多區際網絡基本上已經完成。
再近到千禧年前後,
大量畫廊、工廠大廈的創作單位、
工作室及政府資助的藝術創作室群組等湧現,
至此刻,真的不愁沒有大小展覽場地可供使用。

我在2024年首次參加的第一個公開聯展,
在眾多可選的場地清單中,
選擇在大會堂的低座舉辦。
對我來說,
從一個少年觀展常客,
變成一個年長參展者,
相隔了幾個十年,
我感受到大會堂低座展覽廳濃厚的藝術氣氛如昔,
讓我感到十分溫馨。
而整個大會堂的建築群也沒有太大變化,
在2022年更被列為香港的法定古蹟。

然而,大會堂外的中環景致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這讓人感到十分滄桑。

2024年8月16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88 - 創作在當下




西九最近獲得政府的新財政資助,
足以應對西九未來十年的營運及資本開支,
並最近發布了西九文化區迎來「黃金十年」的宣傳,
引起了大眾的期待。

回到個人藝術創作的層面,
每個人都有一個黃金創作期:
在他們的藝術創作生命周期中,
總會有某個時段達到其頂峰。
這個頂峰期可長可短,因人而異。
這個頂峰創作期可稱為「黃金創作期」。

在藝術創作的生命周期中,
創作人實際上不易知道何時達到自己的「黃金創作期」,
只能在回顧整個藝術創作生命周期後才能論定。

因此,創作也必須創作在當下。

2024年8月13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87 - 職業生涯有幾長?




香港今年派出許多運動員參加巴黎奧運的各項比賽。
他們都是世界頂級體壇的精英,
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才能入圍參加。
得獎與否只是頂級和頂尖的區別。

但其中不少運動員已達到退休階段,
應該無法參加下一屆奧運了。
即將退役的運動員年屆三四十歲,仍然很年輕,
主要是因為體能限制而不得不退役。
當代的運動員大多會提前安排退役後的職業出路。

職業運動的生涯通常較短暫。
相對而言,職業藝術創作的生涯則可以很長,
可以持續一生,
因為它的生涯不完全受限於高消耗的體能要求。
反之,年屆三四十歲才進入藝術創作行業的情況比比皆是。

但每個人的天賦和人生目標各不相同。
每個人的人生規劃和職業選擇,
不會受到職業生涯長短的限制。
選擇自己所愛的事物,
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

一生何求?一生自求。

2024年8月7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86 - “主動選材” VS “被動選材”


黎兆麟 - 維港6景之一 水墨作品2024(未完成)



我參與過一些聯展。
有些聯展沒有主題,或者有主題但內容指涉較為寬鬆,
參與這類聯展,參展者可以‘主動選材’,
也就是選擇自己喜愛的題材參展。

有些聯展則是有主題的,
主辦人或策展人會為展覽設定主題。
參展者需要根據主題進行創作。
對創作者而言,這是‘被動選材’。
參展者需要根據聯展的主題,
思考選擇什麼題材進行創作,
以配合展覽的主題。

‘被動選材’對我有一個極大的好處,
就是讓我接觸到自己慣常採用的‘主動選材’以外的題材,
這可能幫助我開拓更多未來的‘主動選材’。



2024年8月5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85 - 展覽新作品或舊作品


有位畫友問我是否會參加他們的一個聯展。
我回答說因為事情繁忙,
沒有時間創作新作品,所以不參加了。
畫友說可以用舊作品參展。
我說舊作已經展出過,觀眾看過了。
畫友說每個展覽都會吸引不同的觀眾前來。
因此,相同的作品在不同的展覽中出現,
作品就能讓更多人現場觀賞,
增加了它與更多觀眾見面的機會。

這樣說也很有道理!
畫友的意見值得考慮。
我也認為,一件展品,
因為展覽的主題、場地、時段和展示方式,
以及同場展品等因素的變化,
在展場裡往往會展示出不同的氣質。

於是我答應畫友拿出兩幅舊作參展,
看看它們在不同的展場氣氛下會有什麼新的呈現。



2024年8月3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84 - 我的創作初心



在街上遇到舊同事,
他看到我背著一個畫筒,
問我是不是去做劍擊運動。
他大概是趁著最近的奧運劍擊熱潮跟我開個玩笑。

舊同事說,他知道那是畫筒,
還說我拿著畫筒四處走,
應該是做著自己覺得快樂的事,
或者可以說,是在為自己創造快樂。

這位舊同事說,快樂很少會從天而降,
而是要自己去尋找的。
他一邊說著,竟然說出一件很重要的觀點:
快樂是可以由自己去尋找的。

近年來我重拾畫筆創作,
卻不選擇其他志趣,
應該是本能覺得繪畫能給自己帶來最多快樂。
這就是我繪畫創作的初心吧。

這樣畫了幾年,
期間發生了一些影響我創作心情的事情;
此外,我對待創作的心態,
也因為一些外在因素而有所改變,
導致我在創作過程中有一段時間並不太快樂。

舊同事提到的一段有關快樂的話,
提醒我要不忘屬於我的繪畫創作的初心;
並要有意識地排除阻礙自己創造快樂的因素,
以便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快樂。


2024年8月1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83 - 創作基金



香港劍擊運動員江旻憓在2024年奧運會上獲得金牌,
並獲得賽馬會六百萬港元的獎金。
江旻憓表示將運用這筆獎金成立一個基金,
以推廣劍擊這項門檻較高的運動。

所謂的門檻較高,
通常包括昂貴的器材、場地、師資以及技術支援等。
許多人因無法跨過這些門檻,
而無法學習及長期專業投入這項運動。

至於視覺藝術的參與方面,
對初學者來說,相對而言,門檻不算高。
但若要專業投入,上述的場地(創作或展覽)、器材、
進修訓練、創作費用、技術支援等支出,
門檻隨之提高,許多創作人無法跨越。
選擇放棄專業投入的創作人不在少數。

如果視覺藝術界能有更多支持創作的基金成立,
將對壯大香港的視覺藝術人才庫有極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