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9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82 - 圍爐取暖



我和一位朋友聚舊,
當他得知我近年重拾畫筆後,
話題隨即轉向了中國藝術歷史。
他從東晉的顧愷之談起,提及了他的藝術成就,
最後他講到近代張大千的一些趣事。
他講述了中國畫的內容,範疇十分廣泛。

我好奇地問他,既然他並不是藝術創作人,
為什麼對中國畫的歷史及其發展這麼熟悉。
原來他在大學修讀的課程是中國歷史,
內容中也涉及到中國藝術發展,
所以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認識。
雖然他謙虛地稱自己只是略知皮毛,
但他的見解仍然很有價值。

這讓我想起,
不應該只在小圈子裡圍爐取暖,
而小圈子以外的世界有著多元的審美標準,
這對我來說很有啟發,
應該向他們多多請教。

2024年7月27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81 - 生活影响創作



七月的夏日天氣反常,
有幾天的晨曦或傍晚異常炎熱,
整個天空布滿橘紅的雲彩,
亮麗而活潑,令人難以忘懷。

2024年的七月,對我來說,
這是一個橘色的夏季。
橘色的感覺佔據了我的整個腦海。

最近我需要製作一張個人名片,
因為生活繁忙,
所有工序都依賴直覺和工作本能來完成,
沒有花太多心力。
我隨手用最近創作的橘色水墨畫作為圖案,
名片印出來後,
我發現它十分橘色。
最近大概是中了橘色的魔咒。

這正是個人生活影響創作的切身經驗。

在未來的某些日子,如果無意中看見這張名片,
一定會勾起我對2024年這個橘色夏天
以及那些與之相關的生活點滴回憶。

2024年7月26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80 - 各有所好 各有追求



畫友之間談論藝術,
可以非常興高采烈。
但一旦提到對方全心全意投入創作的風格和派別,
在進行評論時,必須謹慎。
因為每個人最終選擇的創作方向,
必然經過長期的學習、努力和堅持,
篩選、試驗和多方思考,
才能找到符合自己性格和愛好的當前作品風格。

無論是否喜歡對方的畫作,
如果要評論,就必須深思熟慮,
不可輕率地批評,甚至否定。
對待對方的作品必須保持這種謹慎,
這是對他人應有的尊重。

在談論藝術時,
更不要勸退對方的創作取向,
轉而隨從自己所愛!
鹹魚青菜,各有所愛。
如果硬要定論誰優誰劣,
多數會不歡而散的。

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79 - 我與我的作品的距離




完成一件藝術作品後,
無論我的創作動機如何,
這件作品是我自己創作的,與我無距離。
一旦我需要為這件作品講述一些內容,
以便讓觀者理解,
例如作品的構思、主題、創作動機、思考理念或
其他方面,我會感覺到我與這件作品之間產生了距離,
因為我所述說的內容與這件作品之間,
必然存在一些不同,
而這些不同正是那個距離。

這個距離有多大,
取決於我的述說有多真誠、多完整;
是用中文還是英文;
也取決於使用什麼角度和語氣;
是使用白話還是文言。

觀者並不知道我與作品之間的這個距離,
但他們會根據我所說的話理解這件作品,
並產生某種印象。
而這種印象,
也包括了我與作品之間的距離。
但觀者是否知道這個距離嗎?



2024年7月19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78 - 窮而後工



近年,西九文化區因財困可能需要減緩發展,
政府最終決定同意西九出售該區的一些住宅發展項目,
並保留所有收益。
預計這一安排能夠支持西九文化區未來10年的營運。
這對藝術界及藝術愛好者來說是個好消息,
大家可以繼續方便地在香港觀賞更多國際級的藝術展覽。

從事藝術事業需要資金。
無論是藝術文化區、藝術團體,
還是從事藝術創作的個體戶,
財力不足會限制創作的實驗和實踐。

申請資助、尋找贊助和集資,
是擴大財力來源的方法。
我觀賞過一些有主題的視藝聯展,
其中有資助和沒有資助的展覽相比,
展覽的出版、展場佈置等,
製作的精緻度可以有很大差異。
許多技術問題確實可以用錢解決。

和一位資深藝術家交談時,
回想1960至70年代香港經濟相對匱乏的時期,
依然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藝術家。
對藝術創作人來說,
這可能是藝術創作物質條件中的另一個原因——
“窮而後工”在起作用吧。

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77 - 觀藝觀人



近年的藝術展覽,
主辦者或策展人通常會要求參展者
為他們創作的展品,
提供創作人的姓名,
展品的名稱、創作理念和解說, 
以及其他與其創作生涯相關的資料等。
(當然,個展的創作人可以自行定義任何表達形式。)

在參加某個藝術聯展時,
一位參展者表示他不擅長撰寫這些內容,
並詢問是否可以不寫。

策展人建議最好還是要寫,
原因是觀賞者在看展覽時,
如果他喜愛某件展品,
除了展品的內容之外,
他通常會想進一步了解參展者是
一位怎樣的創作人。
因此,最好在別人詢問之前主動表達出來;
這樣就不需要向每位觀賞者逐個解說。

策展人想說的是,
一般觀賞者是如何看待藝術展品:

觀藝觀人,
藝與人是一個整體。

2024年7月14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76 - 慈善畫展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慈善畫展。
我平時會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
捐出一點金錢來做些善事。
這次我用自己的畫作來籌款做善事,
我的出發點是希望能通過畫作,
如果能夠提高自己的經濟能力,
就能多做一些善事。

積極參與。


2024年7月11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75 - 改變媒介創作


最近我嘗試用不同的媒介進行創作,

發現不同的媒介會深刻影響創作思考,

這包括靈感的醞釀、題材的選擇和意念的形成等。

因此,當創作遇到樽頸而無法突破時,

改變媒介可以激發新一輪的創作動力。


然而,轉換媒介需要重新掌握其特性,

才能建立自己的表達手法和技巧,

這需要時間去適應。


此外,用新媒介創作的作品,

可以與原本慣用媒介創作的作品,

外觀可能會大相徑庭。

在創作中,由一種媒介轉換至另一種媒介,

同時保持作者風格的連貫性,

也可能需要時間進行刻意調整。


改變媒介進行創作,

其實是脫離舒適區,

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而且結果可能並不理想。

但為了創新,又不可不試。




2024年7月7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74 - 迷你倉到工作室 (香港版本)



在2022年,我曾租用一個迷你倉
(12平方呎,月租約HK700,實在太貴了),
用來存放因修讀藝術課程而添購的
大量書籍、畫作以及創作材料和畫具。
當時的月租持續了兩年。
到2024年中期,月租逐漸下調了約50%
(12平方呎,月租約HK350,仍然偏貴)。

工作室的月租也有所調整,
使更多人能夠負擔租用。
一些商家最近也大規模將工商業大廈改建為
不同面積的工作室,以滿足租用者的不同需求。

工作室除了用來存放物品,還可以用作其他用途,
如文職工作和創作等,其功能當然比迷你倉更為廣泛。
但由於其面積一般較迷你倉大很多,
其整體租金仍然高於迷你倉不少。
因此,不是所有迷你倉的租戶
都能趁租金下調而轉用工作室。

於是有些迷你倉的商戶增加共享工作空間,
以供迷你倉用戶使用,
希望能回應某類型客戶的需求。

其實,有工作室就可以進行有工作室的創作;
沒有工作室就可以進行沒有工作室的創作。
因地制宜,為創作創造適合的條件。

試想在曠野中寫生,
天地就是最好的工作室。

2024年7月4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73 - "幾分畫,幾分裱"


關於裱畫的問題,我聽過兩種說法:

一種是 ‘七分畫,三分裱’;

另一種是 ‘三分畫,七分裱’。


無論認為畫作或裱框哪個因素更重要,

這兩種說法都指出,畫作需要裱框。


中國畫多是在宣紙和絹布上創作。

如果不將畫作裱在合適的材料上或不嵌入畫框內,

將難以有效展示給觀眾看。


近年來,

許多創作人開始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創作和展示作品,

畫作直接嵌入裝置材料中,

畫作與裝置融為一體。

在這種情況下,

畫和裱已無法區分‘幾分畫,幾分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