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59 - 少於十秒的觀賞



我讀了一則關於藝術的資料:
根據研究統計,一般人在每件藝術作品前停留的時間,
通常少於十秒。
十秒?我最初覺得這是一段很短的時間!
我認為這可能是一般觀眾在有很多作品同時在
一個場地展覽時的觀賞行為。
他可能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看完整個展覽;
他也可能是先快速瀏覽全場作品,
然後選擇某些作品才駐足仔細觀看;
又或者他在十秒內就覺得看夠了。

不妨換個角度思考,
觀眾為什麼會願意花多個十秒去看一件作品呢?
或許他所看的作品是名家的作品;
又或者他從作品中看到一些他想欣賞的元素,
例如技法、意念、新意、意涵或意境等等,
因此他才會駐足仔細觀看。

我曾試著模擬用十秒看一幅作品,
發現十秒其實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2024年4月25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58 - 外在沉浸式展示 VS 內在沉浸式展示




近年來,隨著電子展示技術的高速發展,
電子展示設備已相當成熟。
許多藝術展覽都採用了這種設備來展示藝術作品。
這些設備可以放大、
剪裁和動態展示藝術品於展覽廳的牆壁、
天花板和地板上,將觀眾以3D方式包圍。
有些還配以音樂,
使觀眾沉浸在藝術品的光影與音樂之中,
極盡視聽之娛。
這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外在沉浸式」展示藝術品的方式。

這種璀璨的展示方式十分受人喜愛,
但並不完全適合展示所有藝術品。

某些傳統的藝術品展示方式是在一面大大的
白牆中間掛上一幅畫作,四周環境昏暗,
天花板上懸著一盞燈照在畫作上,
畫作的影像清晰可見。
有興趣的觀眾會駐足觀看,
意識進入畫作的影像中,浮想聯翩,
沉浸於畫作所描繪的時空或意象中。可以說,
這種傳統的藝術品展示方式是一種「內在沉浸式」
展示藝術品的方式。

撇開技術、資源限制或潮流因素不談,
選擇「外在沉浸式」展示方式或「內在沉浸式」展示方式,
可能需要根據展覽的需求和畫作內容進行選擇。



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57 - 網購創作物料




在購買創作物料時,
我一直盡量支持本地消費,
以此來支持本土經濟。
但最近很多創作材料的價格上漲。
我創作的畫作越來越大,
所需的創作材料也越來越多。
最終我開通了網上購物帳戶,
以減輕因持續創作所帶來的經濟負擔。

網上常用的商品的價格,
通常比本地實體店售賣的相同商品
便宜近三分之一。
(國際流通品牌公價例外。)

轉向網購後,
真的很難再回到本地實體店購買,
除非本地售賣的商品售價能稍微下降。
但這需要多種條件的配合,
我相信短期內難以改變。

但在感受上,
網購創作材料少了一份感性上的美好。
能在本地實體店流連,搜集創作材料,
這也帶來一種創作上的滿足感。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56 - 意見過濾




一般來說,
藝術創作課程通常會安排學員展示每堂的創作功課,
給全班進行賞評。
導師根據課程的目的和要求,
給學員提出評語,
學員則根據導師的意見進行思考和創作,
以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一般而言,
導師也會鼓勵其他學員提出意見和感受,
以促進學員之間的互相學習,
達到互相激勵的目的。
但這種安排有時會「好心做壞事」:
因為學員所提出的意見,
未必是根據課程的學習目的和方向提出的,
可能未必有助於學習。

因此,學員如果提出意見,
最好能說明自己的出發點和理由。
學員在聽取其他學員的意見時,
也應適當過濾,
特別是那些過於極端的意見,
容易導致錯誤的引導。

我見過有學員受不了其他學員的嚴厲負面批評而退學,
這種情況完全不應該發生。

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55 - 畫賣得出嗎?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畫畫。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用來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同學喜歡某一幅畫,
我就會送給他。這樣我會很開心。

因為努力追趕生活,我停了很多年沒畫畫。
近年來我重拾了畫筆,只要有空閒時間,
我就會用來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人喜歡我的某一幅畫,這樣我會很開心。

漸漸有人開始問,
畫這麼多,有人會買嗎?
我的答案是,很少有人會買。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
沒有人買,那畫來做什麼?

這串問題已經被問過很多次,
我漸漸發展出以下的標準答案:
有些人喜歡看書,看到很高興,就一本一本地看下去。
有些人喜歡看電影,看到很高興,就一套一套地看下去。
我喜歡繪畫,畫得很高興,就一幅一幅地畫下去。

喜歡的東西不同,投入只是為了高興。
但如果我的畫作有人買,
我也會多一份高興。

就像看了一部電影,
與朋友分享觀後感,朋友大讚我的見地,
我應該也會多一份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