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54 : 刻苦創作的實踐者

最近有位畫友要為幾位活躍於六七十年代的
成功藝術家整理他們的創作資料,
包括他們的創作草圖、筆記、藏書等。
她看到那些藝術家對創作有強烈的專注和投入,
達到忘我的程度。

她和我們幾位畫友討論過,
初步結論是這幾位藝術家
之所以能強烈專注和投入他們的藝術創作,
可能是因為他們身處的時代的生活較為簡單,
少了分散他們注意力的其他事物,
因此他們可以將精力集中在創作上。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
作者談論到在五、六、七十年代的英國人,
一般都能實踐生活的簡樸(austerity)。
或者可以這樣說:
他們能夠投入他們的簡樸生活,
卻不覺得其苦。
我覺得我們可以借用這個作家的austerity的說法,
去形容那幾位活躍於六七十年代的藝術家:
他們對創作有強烈的專注和投入,
能夠刻苦努力。

無論在任何時代,
社會整體生活條件在有些時段較為富裕,
有些時段卻較為匱乏,
但總有些人在生活上能夠特別刻苦。
他們不一定選擇凡是easy way out的生活方式,
而是以樸實的心情
去追求他們的理想或人生目標,
這和他們的生活及經濟條件未必有直接的關係。

刻苦是一種天生的性格?
人生態度?心理偏執?

刻苦應該是一種可以自選的生活策略。
上述的成功藝術家大概都是刻苦生活的實踐者。

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53 : 創意的加法和減法



從事創作。常遇到創作的瓶頸,

例如靈感枯竭的情況。

遇到這種情況,我常採用一個不斷學習的方法,

就是找一些與自己所處的藝術領域不同的領域學習。

擴闊視野,學習新創作手段。

這樣做,容易產生新的創作靈感。

腦中增加了可用的思考素材,

這是一種增加創意的加法。

當我情緒低落,沒有鬥志精進學習,

會採用另一個極端的方法,處理這個瓶頸,

就是過一段腦袋的悠長假期,

塞在腦子裡的舊創作慣性慢慢清空,

騰出空間讓新靈感就會進駐,

這是一種增加創意的減法。

加法減法我都試過,都有用。

何時用加法,何時用減法,

真的要看心情!



2025年9月8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52 : 盲盒式買書


我買書很多時都是因為書的封面吸引我而購買的。
現在書店賣的書多用透明薄膠紙包封著的,
我常常甚至沒能揭開書去看一看書的目錄和內容圖文,
就將書買下來了。

等我終於揭開書本閱讀,
才發覺書本的內容不是我原本估計的內容。
可以說,我是被書本的封面設計所誤導。

我覺得我這樣的購書方法,
有點像買“盲盒”書本,
買書時其實我是不太知道它的確實內容。

但我買書並不介意有這種內容落差的出現,
因為若果我買甚麼書都只買最切中我最有興趣的內容的書,
其實我會長期困在自己的“知識同溫層”裡,
沒機會學習新東西。

我最近根據一本書的封面設計,
買了一本我覺得狀似有關香港山巒的書,
最後開封包書紙閱讀內容,
才知它是一本有關建築在山上的建築物的書。
山與建築物,是兩回事的內容。
但因此讓我“盲盒”了意想不到的書本內容。

讀這“盲盒”買回來的書,
產生了新興趣,又學到新知識了。

2025年9月4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51 : 擠逼的大型藝術書畫群展



今年看了多個藝術書畫群展,
參展的創作人多達三、四百人。
每位參展者展出一至數幅作品,
展品多則達七、八百件。

香港最常被租用以舉辦這些群展的展覽場地,
包括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及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等。
要展示如此數量的展品,
便需加設大量額外展板,
令場地觀賞空間變得狹窄。
若觀眾眾多,人群擠擁,影響觀賞情緒。

其實香港也有一些更大型的展覽場地,
可供舉辦這類大型群展的,
例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
亞洲國際博覽館等。
但主辦者每次展覽都需自行
加建臨時展覽配套設施,
需付出額外費用,
使整體租場支出大增,
較少主辦者會租用。

不過,擠逼的大型的書畫群展也有其好處,
因為觀眾較多,令場地人流暢旺,
氣氛熱烈,引發在場參與者交流互動。
可運用為推廣藝術的一種手法。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50 : 創作誠信


近月來,全城熱烈討論公開創作比賽的誠信問題。
參賽者應以自身實力參賽,
若有抄襲或請槍找人代筆的行為,
便是對創作誠信的破壞。

其實任何界別的創作都應追求創新,
避免抄襲,推崇原創(originality)。
一旦作假,必然為人唾棄。

我有一位畫友,最近受到上述社會熱議的影響,
對參加各類藝術創作比賽的熱誠有所冷卻。
她一向積極參與各類藝術創作比賽,並屢獲佳績。
近日她與我們幾位畫友討論,
是否仍應如往常般積極參賽。

這位畫友每年廣泛參與各類比賽,
希望藉此推動自己進步。
偶爾獲獎,更令她欣喜不已。
這幾年她的創作確實進步不少,
或許頻繁參賽正是進步的原因之一。

我們幾位畫友都認為,
以她參賽的態度,
以及每次都以原創作品參賽而言,
她完全可以如常積極參加各項藝術創作比賽,
毋須因社會上的爭議而卻步。

至於參加哪些比賽,則可稍作篩選,
選擇由自己敬仰的機構主辦的比賽,
如此一來,所有得失都是自己選擇的,
即使結果如何,都可安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