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7: 短期租約工作室


近兩年,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小型工作室的供應。

工作室面積趨於縮小的原因,

是為了將個別工作室的租金

壓低至更多人可以負擔的水平。  


然而,當租金壓低到一定程度,

有些工作室的面積被壓縮得過於狹小,

導致非常不實用。  


我認識的一位曾經租用過工作室的創作人,

最近不再長期租用工作室了。

原因是他採用了一種新的方式獲取工作空間:

在需要使用工作室的某段時間內,

短期租用他的畫友的工作室。

這樣一來,他不需要長期承擔租金,

並能將節省下的資源用於其他用途。  


如果我在某一個時段需要較大的工作室進行創作,

而市面上有適合的工作室可以短期租用,

我也更傾向於如此租用,

而不是因預算限制長期租用一個小得不夠用的工作室。  


而到現在,工作室供應商多為了壓低工作室租金而

將面積劏得過於狹小,

這其實是純粹的成本計算結果,

但過於狹小的工作室其實實用性不高,

顯得不切實際。

即使能負擔得起租金,

但工作室過於狹小,

很多情況下都是得物無所用。  


如果工作室供應商能提供一些短期租賃的選項,

可能會比那些租金便宜但

面積過於狹小的長期工作室更受歡迎。


若有這樣的選擇,我也會經常選擇短期租用。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46: 與工作室要「夾」




最近有幾個朋友需要租用小型工作室。  
香港各區近月都有不少新的小型工作室供應,
這些工作室的面積大小不一,
租金也有高有低,豐儉由人。
有些朋友很快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室了。  

然而,其中有一位朋友看了很多單位,
依然未能找到合意的工作室。
她說,雖然工作室的地理位置、環境、
面積、輔助設施及租金等條件都可以妥協,
但她認為“感覺”是最不能妥協的。
她覺得挑選工作室最重要的是與工作室要「夾」。
她提到,她和現在快到期的工作室並不「夾」,
她在那裡缺乏創作動力,
身處其中也很少能產生創作靈感,
這是她當初決定租用時始料未及的。  

「夾」與否,的確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
只有當事人才會感受到。
這位朋友需要在現在的工作室約滿前
找到她認為「夾」的新工作室,時間緊迫。
她說,如果暫時找不到合適的,
她可能會選擇不租用工作室,
改為租一個倉庫暫存工作室的
家具、畫具及雜物,
然後慢慢尋找合適的工作室,急也沒用。

2025年7月21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45:2025出版的文化及藝術管理新書


今年的書展有幾日都迫爆,
十分熱鬧。

我在書展買了幾本書,
其中兩本是與
文化管理/藝術管理有關的中文新書:
《藝術管理逐夢江湖感悟(鄭新文著)
藝術看甚麼 天價與無價之間》(伍常著)。

近年香港很少有文化管理/藝術管理的書籍出版,
今年一個書展內卻一次過遇見兩本,
當然會買來先睹為快了。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香港資深的文化及藝術管理人。
由他們著作有關文化及藝術管理的書藉,
內容實落地,極有參考價值。

2025年7月17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4:滄海一粟的創作



我每年都會去書展,
行吓行吓,總會買到一些書,
不會空手而回。
我今年也有去書展,
遊吓遊吓,也買到幾本書。

但今年除了買書,
也有展售自己的書。
出版社安排了在它們的書展攤位
展示和售賣我的新書《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 。

今年在書展看到自己的書,
想吓想吓,有一種滄海一粟的感覺, 
那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43:重拾畫筆畫水墨


近年才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
我的創作是以水墨媒介為主的。
但在2025年前半年。
我先後出版了两本書。
一本是《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另一本是《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
前一本是有關藝術創作生活的雜文集;
後一本是有關香港舊時生活的手繪圖文集,
都與水墨創作無關。
不少畫友都問我,
“你唔再畫水墨畫?”

點會呢!
其實出版上述兩本書,
要投入大量時間,
所以其時無暇創作水墨畫而已。

上述兩書的出版事務也快將完成,
之後就可以重新執筆畫水墨畫了。

畫水墨畫趣味無窮,
我又點會唔再畫呢!

2025年7月8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42:一幅畫的自白



我是一幅畫,
我希望我的擁有者將我展示在牆上,
讓人看得到,
而不是將我放在他家的一個牆角邊sofa傍。

據聞他將會把我展示在牆上
裝飾他家的大廳。
是的,
這樣做我就不必佔用太多他的大廳的空間,
讓他家的大廳給人感覺會大一點!

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41:我在工作室的最後兩個小型個展


2025年5月初,我出版了新書《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
在新書正式面世之前,
我於2月22-23日工作室開放日在自己的工作室
舉辦了一場小型個展,
名為《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圖文展》。
這場展覽展示了新書中的部分作品,
既是對新書的一次預熱,
也是我為自己的一段創作歷程畫上的一個小小註腳。

新書出版後,我於5月15日至6月15日,
再次舉辦了一場名為《新書以外圖文展》的個展。
這次展覽的內容,除了新書未收錄的圖文創作,
還包括了創作過程中的花絮與故事。
這些作品與花絮,記錄了我的靈感來源,
以及那些對我看似微不足道卻意義深遠的瞬間。
可以說,這次展覽是對新書的一次延伸與補充,
也讓參觀者看到更多幕後的細節。

從2月末到6月中,
與新書相關的展覽安排持續了四個月多月,
讓我忙碌至極。
為什麼要如此忙碌呢?
因為我的工作室租約到6月末到期,
我希望能充分利用最後兩個月的租期,
為新書的推廣做一些努力。
這兩場展覽,
既是對工作室空間的最後的充份善用,
也是對我近年某系列創作的一次總結。

其實,我真正意識到如何善用工作室的空間,
就是在這最後的四個月裡。
之前的日子,我不懂如何和這個空間相處,
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而到我快要與工作室告別時,
才迫自己要如何善用它;
其實我也想讓它也有機會發揮它擁有的功能和價值。
它做得好好,
最後要俾個like給它。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0:多多用途的工作室


七月是一個開始的季節, 
我身邊很多創作人紛紛開始尋找工作室。
工作室的是一個可以從事藝術創作及相關活動的地方,
但各人的需求和用途卻大有不同。

有些人需要一個專屬的創作製作的空間,
例如進行陶藝、雕塑、油畫、版畫等創作活動,
因為創作過程會易滋擾別人,
最好有一個不影響別人的工作空間;
有些人則希望有一個空間來開辦課程,招收學生,
這就需要有一個足夠容納設備和學生的場地;
還有一些人,把工作室當作收藏空間,
專門用來存放自己的作品或收藏不同的藝術品;
有些人希望有一個展覽的空間,
展覽自己或別人的作品。

每個人對工作室的需求都不一樣,
因此所需的設施和配套也千差萬別。
而我有一些朋友,
他們的理想是擁有一個多功能的工作室,
既可以用來創作,
又可以居住,還能展覽作品,
甚至開班授課,將多種用途集於一身。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室,
也是一個這樣的空間,前舖後居式的,
既有展覽的功能,
又可獨立製作作品,
最好可方便與外界接觸。
這樣的空間,既能滿足創作的需要,
也能讓我們與外界有更多交流。

我以前曾經經營過一個小小的工作室,
採用了上述的多功能的模式運作, 
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室的雛形。

或者可以說,
我算是曾經擁有過一個這樣的理想工作室了
很是感恩。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39:超越超穩定的框框


我曾租用的工作室,
租用申請表內註明每位租戶的租用年期為兩年,
約滿之後可重新申請,
若成功可再租用兩年。
每個租戶最多可用此設施四年。 
我有重新申請想再租用兩年。
但申請不成功,有點失落。 

但奇怪的是,
多個熟識的朋友都說我並不適合續約,
理由是根據我的性格,
並不適合在一個超穩定的創作環境留駐得太久,
四年肯定過長。
因為環境最影響創作,
經常轉換環境,可以刺激創作思考及增加靈感,
也會有機會改變創作的形式和製作操作。 

我最初租用工作室的最強動機,
是要有一張6呎以上的枱子,
以應當時正在修讀的水墨文憑課程的畢業作品尺寸要求。
現在已修畢課程,
對較大創作空間的需求也不復存在,
再沒必要租用一個大面積(租金成正比)的工作室。
況且無論如何大也不及天地之大。

我常常這樣想像,
我在戶外寫生,上天下地,
天地就是我的工作室。 

對工作室無法再續租兩年,
經朋友的分析,
早已釋懷,
也再不要眷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