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8:工作室以外的生活選擇


有親人在社交平台知道我的工作室租約期滿,
與我見面時劈頭第一句就問:
「是你自己不續約,還是不被續約?」
這樣問得坦白,我只好答得坦白,
我是不被續約的,無謂隱瞞。  

當初我有預留四年的租金。
現在多出來的兩年租金,
可以如何運用?
有親朋向我建議:  

1. 去遊學,
到外地長住或短住,
都可以去很多地方,
增進見識;  

2. 去進修,
修讀有證書頒發的藝術課程,
增加學歷。  

因為需要安置大量書籍和家具,
最後我還是在其他地方租用了一個有窗的工作室,
只是面積較小,無法舉辦小型展覽了。  

由於工作室無法完全安置兩年來購置的大量書籍和畫具,
只能斷捨離數百本舊書籍及
一些畫具(保留畫作但不保留畫框)。
我還將大量掛畫重新裝裱,
只為畫作托底為無框畫,
便於收藏。

如此取捨,爭取得多些空間終能安放原有的六呎長枱,
有機會可以繼續畫六尺畫了。


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37:美醜轉移


起初租用一個工作室,
辦理單位驗收時,
看到空蕩蕩的室內中央,
有一個供電保險箱和後備電源箱系統,
後備電源箱上特別塗上警示性的紅色。
我覺得它非常醜樣。
它對一個工作室的擺設和佈置,
有極大阻碍。

我與它相伴了兩年。
等到我要退租時,
我卻發現這系統變得頗為好樣,
很像日本科幻片中常見的機械人裝置,
並成為我在這兩年工作室租期中
一段非常美好的遇見。

原來好感是可以用時間培養的。

2025年6月23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36:沒窗工作室的外來心理滋擾


我租用了一個工作室。

絕大部份探訪過到我的工作室的訪客,

都會評論我的工作室原來是沒有窗的。

其實我租用這個工作室時是知道它是沒有窗的,

我覺得適合我才租用的。


但我一定會反間評論者,工作室一定要有窗的嗎?

來訪者幾乎都這樣回應我,

你的鄰居的工作室都有窗的嘛!”

我跟著會再問來訪者,

假若我完全沒有鄰居,

這裡只得我這一間沒有窗的工作室,

你仍會覺得很奇怪和不妥嗎?


我的工作室物理環境很適合我,

但來訪卻覺得沒窗不太好

這是我從未預料過。

在這點上會很多人會不斷提醒我,

早令我覺得這是一種心理滋擾。

這是太受人影响的負面倒子。


因為這個心理陰影,

於是我另覓新工作室時,

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有窗的,真是的。



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35:師承AI


我認識的很多創作者都說,
現在已經無法迴避要思考
如何將AI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

AI可以幫助思考、創作,
甚至直接生成作品。
然而,讓AI以何種方式介入創作,
以及介入到什麼程度,
完全由創作者主動決定。
對於有不同藝術理念的創作者來說,
AI的應用方式也會各不相同。

AI介入創作,
正在改變許多創作者的
藝術觀念、創作理念和生產方式;
同時對藝術教育的傳授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兩年前,
仍有藝術課程明確禁止學生借助AI創作畢業作品;
但現在,
已有許多學生在畢業作品上
標明其為AI生成的畫作。
可見,AI已經成為正規藝術創作課程中的一部分。

這一趨勢也改變了觀眾對
AI藝術與非AI藝術價值的評判標準。
因為AI生成的作品可以僅僅是技術的產物,
但也可以是創作過程中不同程度的人機協作的結果。
可以肯定, 在不久的未來,
藝術的定義將更加多元化,
我們不能不接受。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會有創作者自豪地說:「我是師承AI的。」


2025年6月15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4 - 創作大尺寸畫作的物理空間要求


最初我申請工作室的原因,
是希望能有一個比家居稍大的空間,可以容納一張大桌子,
用來創作大幅的水墨畫。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需求,
是因為當時修讀的一個水墨畫文憑課程,
要求學生的畢業作品的高度需要達到四呎以上。
現在這間工作室能夠放置一張六呎長的桌子,
使我可以在這裡較方便去創作大尺寸的水墨畫。
事實上,我在這裡創作了十多二十幅大幅水墨畫,
算是很好地利用了工作室,
實現了我想做的事情。

題外話:當我準備創作畢業作品的時候,
校方卻突然宣佈畢業作品的尺寸不再設限。
然而,由於我在課程中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才逐漸掌握了畫大幅畫作的技巧,
因此我還是堅持創作大尺寸的畫作,
這樣也算是對我在文憑班的目標以及
租用工作室的初心的一個交代。

如今,工作室的租約即將到期,
我將搬到一個新的工作室。
然而,新的工作室面積小了許多,
無法容納一張六呎長的桌子。
這意味著,
我可能暫時無法再輕鬆地創作大尺寸的水墨畫了。

2025年6月13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33 - 整理書籍資料的契機



租用的工作室租期屆滿,
我開始整理物品準備搬遷。
這才發現,
近兩年不知不覺中買了許多書,
甚至還重複購買了多本。
此外,書籍隨意堆放,
時常找不到想要的書。

因此,趁著搬遷,
我為書籍進行分類並裝箱整理,
同時也順便挑選出一些不會再翻閱的
書籍進行斷捨離。

有畫友建議,
既然已僱用了搬運公司來搬遷工作室,
就不必在此時斷捨離,可以之後再整理。
然而,新工作室的面積比現在的小很多,
因此留下的書籍必須經過篩選,
以減少數量,避免佔據過多的有限空間。

數碼資料的存取非常方便,
而實體資料則需要有系統地存放。
分類是最基本的方法,
否則想讀的書找不到,
也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