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55 : 有窗小型工作室有多好?



高殺傷力的風球除下,
我急忙回到工作室查看風後狀況。
工作室有一排面向空曠地方的窗戶,
全無遮擋,容易受到風雨影響。
看到窗戶完好無破,亦沒有渗水。

之前的一場大雨曾導致窗邊渗水,
還損壞了幾卷放在窗腳的6尺宣紙。
當時檢查後,
確認窗戶和牆身結構穩固。
渗水的原因估計是石屎牆的三合土因毛細管現象,
將外牆的雨水慢慢吸入內牆,
長時間下來便形成積水。
為了阻礙毛細管現象,
我特購了防渗劑塗在牆上和窗邊,
這次效果明顯,窗戶全無渗水。

之前的工作室沒有窗戶,
四壁掛滿畫作,
令我的創作力集中,效率提高,
但卻失去了對外界天氣的感知。
於是租用新工作室時,
我特意要求有窗戶!

新工作室雖有窗戶,但也帶來了煩惱。
日照強烈時,即使拉上窗簾,
工作室依然過於明亮和炎熱,
只能開大冷氣才能工作;
而大風大雨時,則擔心破窗漏水,
可能會損壞室內裝備及儲物。

其實業主提到,
有些租客偏好無窗的工作室,
因易於控制室內溫度和濕度,
且安全性較高,
適合收藏藝術品。

總結這些經驗,
我認為無論工作室有窗或無窗,
都得要因地制宜,善用設施。


2025年9月13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54 : 刻苦創作的實踐者

最近有位畫友要為幾位活躍於六七十年代的
成功藝術家整理他們的創作資料,
包括他們的創作草圖、筆記、藏書等。
她看到那些藝術家對創作有強烈的專注和投入,
達到忘我的程度。

她和我們幾位畫友討論過,
初步結論是這幾位藝術家
之所以能強烈專注和投入他們的藝術創作,
可能是因為他們身處的時代的生活較為簡單,
少了分散他們注意力的其他事物,
因此他們可以將精力集中在創作上。

最近閱讀了一本書,
作者談論到在五、六、七十年代的英國人,
一般都能實踐生活的簡樸(austerity)。
或者可以這樣說:
他們能夠投入他們的簡樸生活,
卻不覺得其苦。
我覺得我們可以借用這個作家的austerity的說法,
去形容那幾位活躍於六七十年代的藝術家:
他們對創作有強烈的專注和投入,
能夠刻苦努力。

無論在任何時代,
社會整體生活條件在有些時段較為富裕,
有些時段卻較為匱乏,
但總有些人在生活上能夠特別刻苦。
他們不一定選擇凡是easy way out的生活方式,
而是以樸實的心情
去追求他們的理想或人生目標,
這和他們的生活及經濟條件未必有直接的關係。

刻苦是一種天生的性格?
人生態度?心理偏執?

刻苦應該是一種可以自選的生活策略。
上述的成功藝術家大概都是刻苦生活的實踐者。

2025年9月11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53 : 創意的加法和減法



從事創作。常遇到創作的瓶頸,

例如靈感枯竭的情況。

遇到這種情況,我常採用一個不斷學習的方法,

就是找一些與自己所處的藝術領域不同的領域學習。

擴闊視野,學習新創作手段。

這樣做,容易產生新的創作靈感。

腦中增加了可用的思考素材,

這是一種增加創意的加法。

當我情緒低落,沒有鬥志精進學習,

會採用另一個極端的方法,處理這個瓶頸,

就是過一段腦袋的悠長假期,

塞在腦子裡的舊創作慣性慢慢清空,

騰出空間讓新靈感就會進駐,

這是一種增加創意的減法。

加法減法我都試過,都有用。

何時用加法,何時用減法,

真的要看心情!



2025年9月8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52 : 盲盒式買書


我買書很多時都是因為書的封面吸引我而購買的。
現在書店賣的書多用透明薄膠紙包封著的,
我常常甚至沒能揭開書去看一看書的目錄和內容圖文,
就將書買下來了。

等我終於揭開書本閱讀,
才發覺書本的內容不是我原本估計的內容。
可以說,我是被書本的封面設計所誤導。

我覺得我這樣的購書方法,
有點像買“盲盒”書本,
買書時其實我是不太知道它的確實內容。

但我買書並不介意有這種內容落差的出現,
因為若果我買甚麼書都只買最切中我最有興趣的內容的書,
其實我會長期困在自己的“知識同溫層”裡,
沒機會學習新東西。

我最近根據一本書的封面設計,
買了一本我覺得狀似有關香港山巒的書,
最後開封包書紙閱讀內容,
才知它是一本有關建築在山上的建築物的書。
山與建築物,是兩回事的內容。
但因此讓我“盲盒”了意想不到的書本內容。

讀這“盲盒”買回來的書,
產生了新興趣,又學到新知識了。

2025年9月4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51 : 擠逼的大型藝術書畫群展



今年看了多個藝術書畫群展,
參展的創作人多達三、四百人。
每位參展者展出一至數幅作品,
展品多則達七、八百件。

香港最常被租用以舉辦這些群展的展覽場地,
包括香港中央圖書館展覽廳及
香港大會堂低座展覽廳等。
要展示如此數量的展品,
便需加設大量額外展板,
令場地觀賞空間變得狹窄。
若觀眾眾多,人群擠擁,影響觀賞情緒。

其實香港也有一些更大型的展覽場地,
可供舉辦這類大型群展的,
例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及
亞洲國際博覽館等。
但主辦者每次展覽都需自行
加建臨時展覽配套設施,
需付出額外費用,
使整體租場支出大增,
較少主辦者會租用。

不過,擠逼的大型的書畫群展也有其好處,
因為觀眾較多,令場地人流暢旺,
氣氛熱烈,引發在場參與者交流互動。
可運用為推廣藝術的一種手法。

2025年9月2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50 : 創作誠信


近月來,全城熱烈討論公開創作比賽的誠信問題。
參賽者應以自身實力參賽,
若有抄襲或請槍找人代筆的行為,
便是對創作誠信的破壞。

其實任何界別的創作都應追求創新,
避免抄襲,推崇原創(originality)。
一旦作假,必然為人唾棄。

我有一位畫友,最近受到上述社會熱議的影響,
對參加各類藝術創作比賽的熱誠有所冷卻。
她一向積極參與各類藝術創作比賽,並屢獲佳績。
近日她與我們幾位畫友討論,
是否仍應如往常般積極參賽。

這位畫友每年廣泛參與各類比賽,
希望藉此推動自己進步。
偶爾獲獎,更令她欣喜不已。
這幾年她的創作確實進步不少,
或許頻繁參賽正是進步的原因之一。

我們幾位畫友都認為,
以她參賽的態度,
以及每次都以原創作品參賽而言,
她完全可以如常積極參加各項藝術創作比賽,
毋須因社會上的爭議而卻步。

至於參加哪些比賽,則可稍作篩選,
選擇由自己敬仰的機構主辦的比賽,
如此一來,所有得失都是自己選擇的,
即使結果如何,都可安心接受。

2025年8月7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9 : 不畫而畫(15cm x15cm) (2025)




最近在一個畫展中的創作體驗角落,
我畫了一幅晨光風景畫。
有一個五六歲的小朋友問我圖中的
白光天色線是怎樣畫出來的。
我告訴他,不用畫的。

只要先畫紅紫色的天空,
再畫黑色的大地,
但天和地的兩片未乾的顏色塊不要碰在一起。

沒有畫的白光天色線,
就畫出來了。

那個小朋友即刻畫了一幅有白光天色線的畫,
他只跟我的方法畫,
但畫的是一幅它有自己內容和風格的畫。

2025年8月1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48: 創作體驗區也可以是藝術啓蒙平台



最近有機會以工作人員身份,

參與一個畫展中的創作體驗角落,

其目的是讓觀眾嘗試用紙筆墨書寫文圖,

體驗創作的樂趣。

參與者不分年齡層,但以幼兒居多。

時值暑假,許多家長帶著幼兒來體驗創作。


從觀察所見,絕大多數家長都鼓勵幼兒自由創作,

並支持他們畫自己喜歡的題材。

有些家長更特別叮囑幼兒不要抄襲他人的作品。

這些現象反映出當下人們普遍持有

鼓勵幼兒自由創作、

啟發創意的教育取向。


當這些小朋友真正對創作產生興趣,

就有必要接受正規的藝術訓練。

而這將是他們對創作產生興趣後的成長歷程。


我認識不少創作人,他們最初對創作產生興趣,

都是偶然接觸到一些與創作相關的經歷而觸發的。

上述的創作體驗角落,

無疑也能激發一些小朋友對創作產生濃厚興趣。



2025年7月31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7: 短期租約工作室


近兩年,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小型工作室的供應。

工作室面積趨於縮小的原因,

是為了將個別工作室的租金

壓低至更多人可以負擔的水平。  


然而,當租金壓低到一定程度,

有些工作室的面積被壓縮得過於狹小,

導致非常不實用。  


我認識的一位曾經租用過工作室的創作人,

最近不再長期租用工作室了。

原因是他採用了一種新的方式獲取工作空間:

在需要使用工作室的某段時間內,

短期租用他的畫友的工作室。

這樣一來,他不需要長期承擔租金,

並能將節省下的資源用於其他用途。  


如果我在某一個時段需要較大的工作室進行創作,

而市面上有適合的工作室可以短期租用,

我也更傾向於如此租用,

而不是因預算限制長期租用一個小得不夠用的工作室。  


而到現在,工作室供應商多為了壓低工作室租金而

將面積劏得過於狹小,

這其實是純粹的成本計算結果,

但過於狹小的工作室其實實用性不高,

顯得不切實際。

即使能負擔得起租金,

但工作室過於狹小,

很多情況下都是得物無所用。  


如果工作室供應商能提供一些短期租賃的選項,

可能會比那些租金便宜但

面積過於狹小的長期工作室更受歡迎。


若有這樣的選擇,我也會經常選擇短期租用。  



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46: 與工作室要「夾」




最近有幾個朋友需要租用小型工作室。  
香港各區近月都有不少新的小型工作室供應,
這些工作室的面積大小不一,
租金也有高有低,豐儉由人。
有些朋友很快就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室了。  

然而,其中有一位朋友看了很多單位,
依然未能找到合意的工作室。
她說,雖然工作室的地理位置、環境、
面積、輔助設施及租金等條件都可以妥協,
但她認為“感覺”是最不能妥協的。
她覺得挑選工作室最重要的是與工作室要「夾」。
她提到,她和現在快到期的工作室並不「夾」,
她在那裡缺乏創作動力,
身處其中也很少能產生創作靈感,
這是她當初決定租用時始料未及的。  

「夾」與否,的確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
只有當事人才會感受到。
這位朋友需要在現在的工作室約滿前
找到她認為「夾」的新工作室,時間緊迫。
她說,如果暫時找不到合適的,
她可能會選擇不租用工作室,
改為租一個倉庫暫存工作室的
家具、畫具及雜物,
然後慢慢尋找合適的工作室,急也沒用。

2025年7月21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45:2025出版的文化及藝術管理新書


今年的書展有幾日都迫爆,
十分熱鬧。

我在書展買了幾本書,
其中兩本是與
文化管理/藝術管理有關的中文新書:
《藝術管理逐夢江湖感悟(鄭新文著)
藝術看甚麼 天價與無價之間》(伍常著)。

近年香港很少有文化管理/藝術管理的書籍出版,
今年一個書展內卻一次過遇見兩本,
當然會買來先睹為快了。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香港資深的文化及藝術管理人。
由他們著作有關文化及藝術管理的書藉,
內容實落地,極有參考價值。

2025年7月17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4:滄海一粟的創作



我每年都會去書展,
行吓行吓,總會買到一些書,
不會空手而回。
我今年也有去書展,
遊吓遊吓,也買到幾本書。

但今年除了買書,
也有展售自己的書。
出版社安排了在它們的書展攤位
展示和售賣我的新書《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 。

今年在書展看到自己的書,
想吓想吓,有一種滄海一粟的感覺, 
那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感覺。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43:重拾畫筆畫水墨


近年才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
我的創作是以水墨媒介為主的。
但在2025年前半年。
我先後出版了两本書。
一本是《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另一本是《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
前一本是有關藝術創作生活的雜文集;
後一本是有關香港舊時生活的手繪圖文集,
都與水墨創作無關。
不少畫友都問我,
“你唔再畫水墨畫?”

點會呢!
其實出版上述兩本書,
要投入大量時間,
所以其時無暇創作水墨畫而已。

上述兩書的出版事務也快將完成,
之後就可以重新執筆畫水墨畫了。

畫水墨畫趣味無窮,
我又點會唔再畫呢!

2025年7月8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42:一幅畫的自白



我是一幅畫,
我希望我的擁有者將我展示在牆上,
讓人看得到,
而不是將我放在他家的一個牆角邊sofa傍。

據聞他將會把我展示在牆上
裝飾他家的大廳。
是的,
這樣做我就不必佔用太多他的大廳的空間,
讓他家的大廳給人感覺會大一點!

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41:我在工作室的最後兩個小型個展


2025年5月初,我出版了新書《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
在新書正式面世之前,
我於2月22-23日工作室開放日在自己的工作室
舉辦了一場小型個展,
名為《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圖文展》。
這場展覽展示了新書中的部分作品,
既是對新書的一次預熱,
也是我為自己的一段創作歷程畫上的一個小小註腳。

新書出版後,我於5月15日至6月15日,
再次舉辦了一場名為《新書以外圖文展》的個展。
這次展覽的內容,除了新書未收錄的圖文創作,
還包括了創作過程中的花絮與故事。
這些作品與花絮,記錄了我的靈感來源,
以及那些對我看似微不足道卻意義深遠的瞬間。
可以說,這次展覽是對新書的一次延伸與補充,
也讓參觀者看到更多幕後的細節。

從2月末到6月中,
與新書相關的展覽安排持續了四個月多月,
讓我忙碌至極。
為什麼要如此忙碌呢?
因為我的工作室租約到6月末到期,
我希望能充分利用最後兩個月的租期,
為新書的推廣做一些努力。
這兩場展覽,
既是對工作室空間的最後的充份善用,
也是對我近年某系列創作的一次總結。

其實,我真正意識到如何善用工作室的空間,
就是在這最後的四個月裡。
之前的日子,我不懂如何和這個空間相處,
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
而到我快要與工作室告別時,
才迫自己要如何善用它;
其實我也想讓它也有機會發揮它擁有的功能和價值。
它做得好好,
最後要俾個like給它。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0:多多用途的工作室


七月是一個開始的季節, 
我身邊很多創作人紛紛開始尋找工作室。
工作室的是一個可以從事藝術創作及相關活動的地方,
但各人的需求和用途卻大有不同。

有些人需要一個專屬的創作製作的空間,
例如進行陶藝、雕塑、油畫、版畫等創作活動,
因為創作過程會易滋擾別人,
最好有一個不影響別人的工作空間;
有些人則希望有一個空間來開辦課程,招收學生,
這就需要有一個足夠容納設備和學生的場地;
還有一些人,把工作室當作收藏空間,
專門用來存放自己的作品或收藏不同的藝術品;
有些人希望有一個展覽的空間,
展覽自己或別人的作品。

每個人對工作室的需求都不一樣,
因此所需的設施和配套也千差萬別。
而我有一些朋友,
他們的理想是擁有一個多功能的工作室,
既可以用來創作,
又可以居住,還能展覽作品,
甚至開班授課,將多種用途集於一身。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室,
也是一個這樣的空間,前舖後居式的,
既有展覽的功能,
又可獨立製作作品,
最好可方便與外界接觸。
這樣的空間,既能滿足創作的需要,
也能讓我們與外界有更多交流。

我以前曾經經營過一個小小的工作室,
採用了上述的多功能的模式運作, 
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室的雛形。

或者可以說,
我算是曾經擁有過一個這樣的理想工作室了
很是感恩。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39:超越超穩定的框框


我曾租用的工作室,
租用申請表內註明每位租戶的租用年期為兩年,
約滿之後可重新申請,
若成功可再租用兩年。
每個租戶最多可用此設施四年。 
我有重新申請想再租用兩年。
但申請不成功,有點失落。 

但奇怪的是,
多個熟識的朋友都說我並不適合續約,
理由是根據我的性格,
並不適合在一個超穩定的創作環境留駐得太久,
四年肯定過長。
因為環境最影響創作,
經常轉換環境,可以刺激創作思考及增加靈感,
也會有機會改變創作的形式和製作操作。 

我最初租用工作室的最強動機,
是要有一張6呎以上的枱子,
以應當時正在修讀的水墨文憑課程的畢業作品尺寸要求。
現在已修畢課程,
對較大創作空間的需求也不復存在,
再沒必要租用一個大面積(租金成正比)的工作室。
況且無論如何大也不及天地之大。

我常常這樣想像,
我在戶外寫生,上天下地,
天地就是我的工作室。 

對工作室無法再續租兩年,
經朋友的分析,
早已釋懷,
也再不要眷戀了。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8:工作室以外的生活選擇


有親人在社交平台知道我的工作室租約期滿,
與我見面時劈頭第一句就問:
「是你自己不續約,還是不被續約?」
這樣問得坦白,我只好答得坦白,
我是不被續約的,無謂隱瞞。  

當初我有預留四年的租金。
現在多出來的兩年租金,
可以如何運用?
有親朋向我建議:  

1. 去遊學,
到外地長住或短住,
都可以去很多地方,
增進見識;  

2. 去進修,
修讀有證書頒發的藝術課程,
增加學歷。  

因為需要安置大量書籍和家具,
最後我還是在其他地方租用了一個有窗的工作室,
只是面積較小,無法舉辦小型展覽了。  

由於工作室無法完全安置兩年來購置的大量書籍和畫具,
只能斷捨離數百本舊書籍及
一些畫具(保留畫作但不保留畫框)。
我還將大量掛畫重新裝裱,
只為畫作托底為無框畫,
便於收藏。

如此取捨,爭取得多些空間終能安放原有的六呎長枱,
有機會可以繼續畫六尺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