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32 - 斷捨不離情誼



最近積極執行斷捨離行動,
要棄置的包括一些最重、最難搬運的書籍。

要挑選哪些書籍需要斷捨離並不難:

有些書籍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
應該以後也不會再看,棄之不足惜。

有些書籍一讀就手不釋卷,
這些書籍不會棄置,
因為還有機會再翻閱。

別人贈送的書籍,
則一定不會捨棄。
要保留下來的不僅是書籍本身,
更要珍藏的是那一份情誼。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31 - 移動的工作室城堡



少年中學時期開始想多創作不同類型的畫作,
就覺得有些創作已經不能在家中的小桌子檯面進行,
例如創作(發泡膠勞作)作品面積體積較大,
物料(油畫)氣味濃烈等。
那時知道很多香港藝術家都有一個
大面積的貨倉或天台等形式的工作空間創作,
我是十分羡慕的,
心想有間類似的工作室多好。


那時我當然沒有開設一間工作室的條件。
心有所願,
我將自己的小桌子改名為
FransWorkshop(黎兆麟工作室)。
我在小桌子檯面就算只用一枝筆加一張紙,
畫出來的一些公仔或寫出來的文字,
都會說我是在我的工作室內創作出來的。
這間工作室的名稱,自此用了很多年。 
两年前终於首次開設了一間小型工作室,
我仍沿用了這個工作室的名稱。
近年流行將工作室稱之為studio,
我也沒有更改我的工作室的名稱為FransStudio。


前幾天有朋友突然對我說,
我的工作室的名稱其實去到何處都可以用。
他說他的歷史老師搬家多次,
他仍稱呼的住所為“xx書齋”,
很有“身在何處,何處就是吾家”的志趣。
我當然十分同意朋友的說話,
還即時給了他一個👍🏻(讚)。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0 -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最近整理並安排發表一組圖文創作,
決定採用兩種平台進行發表。
一是出版圖文書,
出版社要求圖片需達到 300dpi 的解析度,
否則印刷出來的圖片將不夠清晰。  

另一平台是展覽,
將圖文作品裝裱在畫框內,
掛在工作室的牆上,
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在工作室開放展覽期間,
有畫友和觀眾坦率地提出了一些建議:  
「作品可以選用有紋理或有顏色的紙張進行印刷」、
「畫框應使用質量更高的材料」、
「數碼作品需要標明限量印數」等。  

我原本只是想以簡單的方式來展示這些圖文作品,
配合新圖文書的出版。
原來若採用展覽的方式來發表作品,
觀眾自然會以「看展」的標準來期待展品的品質。
一如出版社對出版的圖像有解析度的要求。

這些都讓我重新思考將來發表作品的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29 - 工作室開放日看甚麽?



最近我的工作室參與了一個為期兩天的開放日。
我特別為這個開放日籌辦了一個小型個人展覧
“手繪香港舊物语日常圖文展”。
雖然畫作都是小品但數量較多,
所以用盡工作室所有牆壁都掛不盡已準備好的畫作。
所以兩個展覽日會輪流掛上一些不同的作品。
一脚踢,都幾累人。

和一個參觀者交談,
她說她来工作室不是想看展覽,
而是想看我們作畫的環境和情况。

如果我在開放日祇展覽我的工作室的實况,
我就不用為工作室開放日做準備,
輕鬆得多了。

然而,我又怎會願意讓別人看得到我的毫不修飾的
創作實際環境和状况呢?

我為展覧花費了一個月做準備,
整體安排稍嫌粗疏
(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觀眾
都有給我很多的改進建議),
但不怕展覽給人看,
畢竟這是我主動地想觀眾看得到的東西,
其中有將一些工作室的
不想人看到的私隱埋藏了。

展覽內容及質素可以不斷提升,
但私隱不可以。


2025年2月18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28 - 銀貨兩訖



和畫友談到創作的報酬,
他抱怨說他替人提供的多項創作及設計,
都未收到應得的報酬。

我問他為甚麼不去追酬,
他說有點不好意思開口。
我問他等不等錢用,
他說最近生活拮据,非常等錢用!

我說我這樣問,
並不是想借錢給他。
我其實想說,如果等錢用,
就硬著頭皮去追酬。

飯都無得食,還怕開口?
如果他們還是不付酬,
即是他們一早想佔別人便宜,
應懂以後如何與他們相處,
或採取其他追酬行動!

我最後問畫友,
為甚麼他有比較多的被欠酬個案?
這是值得研究的,
他自己或者都有些責任。

要盡量避免被欠酬,
接案前,接案時,接案後
都要作出一些部署和安排,
細節因人而異,
但最後的銀貨兩訖的目的一樣。

在接案時要清楚訂立條件。
先小人,後君子。

創作都要開飯的!

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7 - 開通一條以前沒有的渡海航線



西九文化區管理當局近日宣布,
將在西九文化區海岸興建碼頭,
並開辦渡海航線,
連接西九文化區和中環商業中心,
提供便捷的海上交通服務。

營運這條航線對文化區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這條渡海航線豐富了文化區多元化的營運,
包括: 
1. 方便部分訪客進出文化區; 
2. 提供多一個獨特的文化體驗旅程; 
3. 吸引更多旅客停留在文化區內; 
4. 增加多一個文化區主辦活動的平台; 
5. 渡輪和碼頭可成為文化區的標誌之一。 


相對於其他大型設施硬體或節目軟體支出,
長期營運一條渡海航線的費用相對低廉,
但帶來的有形與無形效益眾多,
能豐富文化區的運營。
這條航線很容易成為文化區的動態標誌。 


當這條航線開辦後,
我必定會多用它進出文化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