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41:我在工作室的最後兩個小型個展



2025年5月初,我出版了新書《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在新書正式面世之前,我於2月22-23日工作室開放日在自己的工作室舉辦了一場小型個展,名為《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圖文展》。這場展覽展示了新書中的部分作品,既是對新書的一次預熱,也是我為自己的一段創作歷程畫上的一個小小註腳。

新書出版後,我於5月15日至6月15日,再次舉辦了一場名為《新書以外圖文展》的個展。這次展覽的內容,除了新書未收錄的圖文創作,還包括了創作過程中的花絮與故事。這些作品與花絮,記錄了我的靈感來源,以及那些對我看似微不足道卻意義深遠的瞬間。可以說,這次展覽是對新書的一次延伸與補充,也讓參觀者看到更多幕後的細節。

從2月末到6月中,與新書相關的展覽安排持續了四個月多月,讓我忙碌至極。為什麼要如此忙碌呢?因為我的工作室租約到6月末到期,我希望能充分利用最後兩個月的租期,為新書的推廣做一些努力。這兩場展覽,既是對工作室空間的最後的充份善用,也是對我近年某系列創作的一次總結。

其實,我真正意識到如何善用工作室的空間,就是在這?最後的四個月裡。之前的日子,我不懂如何和這個空間相處,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而到我快要與工作室告別時,才迫自己要如何善用它;其實我也想讓它也有機會發揮它擁有的功能和價值。它做得好好,最後要俾個like給它。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0:多多用途的工作室


七月是一個開始的季節, 
我身邊很多創作人紛紛開始尋找工作室。
工作室的是一個可以從事藝術創作及相關活動的地方,
但各人的需求和用途卻大有不同。

有些人需要一個專屬的創作製作的空間,
例如進行陶藝、雕塑、油畫、版畫等創作活動,
因為創作過程會易滋擾別人,
最好有一個不影響別人的工作空間;
有些人則希望有一個空間來開辦課程,招收學生,
這就需要有一個足夠容納設備和學生的場地;
還有一些人,把工作室當作收藏空間,
專門用來存放自己的作品或收藏不同的藝術品;
有些人希望有一個展覽的空間,
展覽自己或別人的作品。

每個人對工作室的需求都不一樣,
因此所需的設施和配套也千差萬別。
而我有一些朋友,
他們的理想是擁有一個多功能的工作室,
既可以用來創作,
又可以居住,還能展覽作品,
甚至開班授課,將多種用途集於一身。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室,
也是一個這樣的空間,前舖後居式的,
既有展覽的功能,
又可獨立製作作品,
最好可方便與外界接觸。
這樣的空間,既能滿足創作的需要,
也能讓我們與外界有更多交流。

我以前曾經經營過一個小小的工作室,
採用了上述的多功能的模式運作, 
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室的雛形。

或者可以說,
我算是曾經擁有過一個這樣的理想工作室了
很是感恩。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39:超越超穩定的框框


我曾租用的工作室,
租用申請表內註明每位租戶的租用年期為兩年,
約滿之後可重新申請,
若成功可再租用兩年。
每個租戶最多可用此設施四年。 
我有重新申請想再租用兩年。
但申請不成功,有點失落。 

但奇怪的是,
多個熟識的朋友都說我並不適合續約,
理由是根據我的性格,
並不適合在一個超穩定的創作環境留駐得太久,
四年肯定過長。
因為環境最影響創作,
經常轉換環境,可以刺激創作思考及增加靈感,
也會有機會改變創作的形式和製作操作。 

我最初租用工作室的最強動機,
是要有一張6呎以上的枱子,
以應當時正在修讀的水墨文憑課程的畢業作品尺寸要求。
現在已修畢課程,
對較大創作空間的需求也不復存在,
再沒必要租用一個大面積(租金成正比)的工作室。
況且無論如何大也不及天地之大。

我常常這樣想像,
我在戶外寫生,上天下地,
天地就是我的工作室。 

對工作室無法再續租兩年,
經朋友的分析,
早已釋懷,
也再不要眷戀了。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8:工作室以外的生活選擇


有親人在社交平台知道我的工作室租約期滿,
與我見面時劈頭第一句就問:
「是你自己不續約,還是不被續約?」
這樣問得坦白,我只好答得坦白,
我是不被續約的,無謂隱瞞。  

當初我有預留四年的租金。
現在多出來的兩年租金,
可以如何運用?
有親朋向我建議:  

1. 去遊學,
到外地長住或短住,
都可以去很多地方,
增進見識;  

2. 去進修,
修讀有證書頒發的藝術課程,
增加學歷。  

因為需要安置大量書籍和家具,
最後我還是在其他地方租用了一個有窗的工作室,
只是面積較小,無法舉辦小型展覽了。  

由於工作室無法完全安置兩年來購置的大量書籍和畫具,
只能斷捨離數百本舊書籍及
一些畫具(保留畫作但不保留畫框)。
我還將大量掛畫重新裝裱,
只為畫作托底為無框畫,
便於收藏。

如此取捨,爭取得多些空間終能安放原有的六呎長枱,
有機會可以繼續畫六尺畫了。


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37:美醜轉移


起初租用一個工作室,
辦理單位驗收時,
看到空蕩蕩的室內中央,
有一個供電保險箱和後備電源箱系統,
後備電源箱上特別塗上警示性的紅色。
我覺得它非常醜樣。
它對一個工作室的擺設和佈置,
有極大阻碍。

我與它相伴了兩年。
等到我要退租時,
我卻發現這系統變得頗為好樣,
很像日本科幻片中常見的機械人裝置,
並成為我在這兩年工作室租期中
一段非常美好的遇見。

原來好感是可以用時間培養的。

2025年6月23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36:沒窗工作室的外來心理滋擾


我租用了一個工作室。

絕大部份探訪過到我的工作室的訪客,

都會評論我的工作室原來是沒有窗的。

其實我租用這個工作室時是知道它是沒有窗的,

我覺得適合我才租用的。


但我一定會反間評論者,工作室一定要有窗的嗎?

來訪者幾乎都這樣回應我,

你的鄰居的工作室都有窗的嘛!”

我跟著會再問來訪者,

假若我完全沒有鄰居,

這裡只得我這一間沒有窗的工作室,

你仍會覺得很奇怪和不妥嗎?


我的工作室物理環境很適合我,

但來訪卻覺得沒窗不太好

這是我從未預料過。

在這點上會很多人會不斷提醒我,

早令我覺得這是一種心理滋擾。

這是太受人影响的負面倒子。


因為這個心理陰影,

於是我另覓新工作室時,

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有窗的,真是的。



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35:師承AI


我認識的很多創作者都說,
現在已經無法迴避要思考
如何將AI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

AI可以幫助思考、創作,
甚至直接生成作品。
然而,讓AI以何種方式介入創作,
以及介入到什麼程度,
完全由創作者主動決定。
對於有不同藝術理念的創作者來說,
AI的應用方式也會各不相同。

AI介入創作,
正在改變許多創作者的
藝術觀念、創作理念和生產方式;
同時對藝術教育的傳授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兩年前,
仍有藝術課程明確禁止學生借助AI創作畢業作品;
但現在,
已有許多學生在畢業作品上
標明其為AI生成的畫作。
可見,AI已經成為正規藝術創作課程中的一部分。

這一趨勢也改變了觀眾對
AI藝術與非AI藝術價值的評判標準。
因為AI生成的作品可以僅僅是技術的產物,
但也可以是創作過程中不同程度的人機協作的結果。
可以肯定, 在不久的未來,
藝術的定義將更加多元化,
我們不能不接受。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會有創作者自豪地說:「我是師承AI的。」


2025年6月15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4 - 創作大尺寸畫作的物理空間要求


最初我申請工作室的原因,
是希望能有一個比家居稍大的空間,可以容納一張大桌子,
用來創作大幅的水墨畫。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需求,
是因為當時修讀的一個水墨畫文憑課程,
要求學生的畢業作品的高度需要達到四呎以上。
現在這間工作室能夠放置一張六呎長的桌子,
使我可以在這裡較方便去創作大尺寸的水墨畫。
事實上,我在這裡創作了十多二十幅大幅水墨畫,
算是很好地利用了工作室,
實現了我想做的事情。

題外話:當我準備創作畢業作品的時候,
校方卻突然宣佈畢業作品的尺寸不再設限。
然而,由於我在課程中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才逐漸掌握了畫大幅畫作的技巧,
因此我還是堅持創作大尺寸的畫作,
這樣也算是對我在文憑班的目標以及
租用工作室的初心的一個交代。

如今,工作室的租約即將到期,
我將搬到一個新的工作室。
然而,新的工作室面積小了許多,
無法容納一張六呎長的桌子。
這意味著,
我可能暫時無法再輕鬆地創作大尺寸的水墨畫了。

2025年6月13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33 - 整理書籍資料的契機



租用的工作室租期屆滿,
我開始整理物品準備搬遷。
這才發現,
近兩年不知不覺中買了許多書,
甚至還重複購買了多本。
此外,書籍隨意堆放,
時常找不到想要的書。

因此,趁著搬遷,
我為書籍進行分類並裝箱整理,
同時也順便挑選出一些不會再翻閱的
書籍進行斷捨離。

有畫友建議,
既然已僱用了搬運公司來搬遷工作室,
就不必在此時斷捨離,可以之後再整理。
然而,新工作室的面積比現在的小很多,
因此留下的書籍必須經過篩選,
以減少數量,避免佔據過多的有限空間。

數碼資料的存取非常方便,
而實體資料則需要有系統地存放。
分類是最基本的方法,
否則想讀的書找不到,
也是一種浪費。



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32 - 斷捨不離情誼



最近積極執行斷捨離行動,
要棄置的包括一些最重、最難搬運的書籍。

要挑選哪些書籍需要斷捨離並不難:

有些書籍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
應該以後也不會再看,棄之不足惜。

有些書籍一讀就手不釋卷,
這些書籍不會棄置,
因為還有機會再翻閱。

別人贈送的書籍,
則一定不會捨棄。
要保留下來的不僅是書籍本身,
更要珍藏的是那一份情誼。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31 - 移動的工作室城堡



少年中學時期開始想多創作不同類型的畫作,
就覺得有些創作已經不能在家中的小桌子檯面進行,
例如創作(發泡膠勞作)作品面積體積較大,
物料(油畫)氣味濃烈等。
那時知道很多香港藝術家都有一個
大面積的貨倉或天台等形式的工作空間創作,
我是十分羡慕的,
心想有間類似的工作室多好。


那時我當然沒有開設一間工作室的條件。
心有所願,
我將自己的小桌子改名為
FransWorkshop(黎兆麟工作室)。
我在小桌子檯面就算只用一枝筆加一張紙,
畫出來的一些公仔或寫出來的文字,
都會說我是在我的工作室內創作出來的。
這間工作室的名稱,自此用了很多年。 
两年前终於首次開設了一間小型工作室,
我仍沿用了這個工作室的名稱。
近年流行將工作室稱之為studio,
我也沒有更改我的工作室的名稱為FransStudio。


前幾天有朋友突然對我說,
我的工作室的名稱其實去到何處都可以用。
他說他的歷史老師搬家多次,
他仍稱呼的住所為“xx書齋”,
很有“身在何處,何處就是吾家”的志趣。
我當然十分同意朋友的說話,
還即時給了他一個👍🏻(讚)。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0 -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最近整理並安排發表一組圖文創作,
決定採用兩種平台進行發表。
一是出版圖文書,
出版社要求圖片需達到 300dpi 的解析度,
否則印刷出來的圖片將不夠清晰。  

另一平台是展覽,
將圖文作品裝裱在畫框內,
掛在工作室的牆上,
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在工作室開放展覽期間,
有畫友和觀眾坦率地提出了一些建議:  
「作品可以選用有紋理或有顏色的紙張進行印刷」、
「畫框應使用質量更高的材料」、
「數碼作品需要標明限量印數」等。  

我原本只是想以簡單的方式來展示這些圖文作品,
配合新圖文書的出版。
原來若採用展覽的方式來發表作品,
觀眾自然會以「看展」的標準來期待展品的品質。
一如出版社對出版的圖像有解析度的要求。

這些都讓我重新思考將來發表作品的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29 - 工作室開放日看甚麽?



最近我的工作室參與了一個為期兩天的開放日。
我特別為這個開放日籌辦了一個小型個人展覧
“手繪香港舊物语日常圖文展”。
雖然畫作都是小品但數量較多,
所以用盡工作室所有牆壁都掛不盡已準備好的畫作。
所以兩個展覽日會輪流掛上一些不同的作品。
一脚踢,都幾累人。

和一個參觀者交談,
她說她来工作室不是想看展覽,
而是想看我們作畫的環境和情况。

如果我在開放日祇展覽我的工作室的實况,
我就不用為工作室開放日做準備,
輕鬆得多了。

然而,我又怎會願意讓別人看得到我的毫不修飾的
創作實際環境和状况呢?

我為展覧花費了一個月做準備,
整體安排稍嫌粗疏
(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觀眾
都有給我很多的改進建議),
但不怕展覽給人看,
畢竟這是我主動地想觀眾看得到的東西,
其中有將一些工作室的
不想人看到的私隱埋藏了。

展覽內容及質素可以不斷提升,
但私隱不可以。


2025年2月18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28 - 銀貨兩訖



和畫友談到創作的報酬,
他抱怨說他替人提供的多項創作及設計,
都未收到應得的報酬。

我問他為甚麼不去追酬,
他說有點不好意思開口。
我問他等不等錢用,
他說最近生活拮据,非常等錢用!

我說我這樣問,
並不是想借錢給他。
我其實想說,如果等錢用,
就硬著頭皮去追酬。

飯都無得食,還怕開口?
如果他們還是不付酬,
即是他們一早想佔別人便宜,
應懂以後如何與他們相處,
或採取其他追酬行動!

我最後問畫友,
為甚麼他有比較多的被欠酬個案?
這是值得研究的,
他自己或者都有些責任。

要盡量避免被欠酬,
接案前,接案時,接案後
都要作出一些部署和安排,
細節因人而異,
但最後的銀貨兩訖的目的一樣。

在接案時要清楚訂立條件。
先小人,後君子。

創作都要開飯的!

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7 - 開通一條以前沒有的渡海航線



西九文化區管理當局近日宣布,
將在西九文化區海岸興建碼頭,
並開辦渡海航線,
連接西九文化區和中環商業中心,
提供便捷的海上交通服務。

營運這條航線對文化區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這條渡海航線豐富了文化區多元化的營運,
包括: 
1. 方便部分訪客進出文化區; 
2. 提供多一個獨特的文化體驗旅程; 
3. 吸引更多旅客停留在文化區內; 
4. 增加多一個文化區主辦活動的平台; 
5. 渡輪和碼頭可成為文化區的標誌之一。 


相對於其他大型設施硬體或節目軟體支出,
長期營運一條渡海航線的費用相對低廉,
但帶來的有形與無形效益眾多,
能豐富文化區的運營。
這條航線很容易成為文化區的動態標誌。 


當這條航線開辦後,
我必定會多用它進出文化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