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創作作品, 其實還創造生活。一些與創作有關的日常生活,我稱之為“創作日常” - Franslai@FransWorkshop.com
2024年3月30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54 - 一幅畫作有一種心情
黎兆麟 - 夕綠。夏至(廿四節氣)(2022年6月)
一位舊友告訴我,
他覺得我的畫作調子沉鬱灰暗。
這的確不自覺地反映了
我
在一段悠長而幽傷時期的心境,
特別是在整個2023年中,
遭遇了許多不愉快的事件。
其實2022年對我來說是一個較愉快的年份,
那時創作的作品大多較為明亮。
最近我特別選取了其中一張,
裝裱了鏡框並掛起來常常觀看,
藉此提升自己的開心指數。
經過一段時間後,
我發覺這是有效的。
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53 - 快活慢活快慢活
2023年初,疫情稍有緩解,
生活開始恢復正常。
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需要重新整理,重新出發。
大多數人被迫躺平幾年後,
全速甚至加速前行,
似乎要追回虛耗的幾年時光。
我也在追趕的狀態中度過了疫後的2023年,
早已感到身心疲憊不堪。
終於決定放假去日本旅行,
舒緩一下緊繃的情緒。
日本人的生活節奏普遍比香港人的要慢得多。
鄉郊民眾的生活明顯比較閒靜,
而大城市如東京的市民生活也比香港要淡定。
在日本的旅程中,
我的行為舉止在整體環境和氛圍的影響下,
行動明顯減慢:
走得慢了;吃得慢了,
就連喝杯熱綠茶也變得慢了。
這與平時急匆匆的生活步伐截然不同。
這可能導致我的思維模式也隨之改變。
回到創作的思考上,
生活步伐的改變影響了創作的選題和聯想,
明顯出現了新的靈感。
原來只要適時改變一下生活步伐,
就能激活腦力,改變創作思考的維度。
快活與慢活交替作為生活的步伐,
對我來說,顯然能激發出一些新的創作靈感。
2024年3月7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52 - 斷捨離總是不捨
一位年邁的畫家與他的家人
決定將
畫家的畫具和書籍斷捨離,
全部送給愛畫的人。
我也拿了一些畫具和幾本書。
我挑選的這些書都是在畫家年輕時代出版的。
有一本距今已有四十多年「書齡」,
應該是畫家珍藏的書,非常珍貴。
在這個人們習慣於網上數碼圖像存取的年代,
這些實體書籍,如果能落到有緣人的手中,
仍會被珍視並好好閱讀。
我獲得了幾本書,
記錄了遠至1980年代的香港藝術圈狀況。
那時香港的藝術圈開始蓬勃發展,
畫家當時正值青壯年,
在創作上非常活躍。
這些書,應該是畫家勤於翻閱的幾本珍藏書。
如果不是因為畫家年紀老邁,
我想她必定不捨得斷捨離這些書。
2024年3月6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51 - 藝術圈子可大可小
日前,
我與幾位藝術家閒談,
我們談到了藝術圈子是大是小的問題。
有些人覺得藝術圈子很大;
而有些人則認為藝術圈子很小。
我們的結論是藝術圈子其實很大,
但它是由許多小圈子組成的,大中有小。
藝術圈子的大小,
取決於你是從宏觀還是微觀的角度
來看這個問題。
所謂「人以群分」,
有著共同創作理念、興趣或目標的創作人,
會自然聚在一起,形成小圈子。
其中有些人會跨出自己的小圈子,
與其他小圈子交流或合作,
從而擴大了自己的活動範圍。
一個人的藝術圈子有多大,
取決於他參與了多少個小圈子的活動。
不過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因此,一般人通常只會活躍在
某一個或幾個藝術小圈子中。
2024年3月3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50 - 創作的執行力
完成一幅水墨畫後,
一般習慣是在畫面某些地方蓋上一個或幾個印章,
這樣才算是完成這幅水墨畫。
因此,畫水墨畫的人通常也會雕刻印章。
我現在經常畫水墨畫,
於是報名參加了一個篆刻課程,
希望能學會為自己雕刻幾個印章。
這個篆刻課程兼具理論和實習,非常有趣,
非常適合我的興趣。
雕刻印章就像在方寸的石面上,
創造一個有內容的微型景觀和意境,
這是一種精緻的藝術創作。
一開始上課時,我就對學習非常有興趣,
上課時我也非常專注,並且按時交齊功課。
然而,上了幾堂課,雕刻了幾個印章後,
我發現雙眼的視力下降,
雕刻片刻後,雙眼已經感到模糊,
經過一段時間仍然無法恢復清晰的視力。
我知道眼睛已經無法承受長時間的雕刻工作,
只能忍痛停止雕刻創作。
創作需要執行力,
尤其對於那些需要個人獨立完成的創作,
體能變得尤為重要。
難怪許多創作人都喜歡運動或健身,
其中一個原因,
可能是因為他們知道保持強健的體魄,
才能更有效地進行創作。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