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創作作品, 其實還創造生活。一些與創作有關的日常生活,我稱之為“創作日常” - Franslai@FransWorkshop.com
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32 - 斷捨不離情誼
最近積極執行斷捨離行動,
要棄置的包括一些最重、最難搬運的書籍。
要挑選哪些書籍需要斷捨離並不難:
有些書籍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
應該以後也不會再看,棄之不足惜。
有些書籍一讀就手不釋卷,
這些書籍不會棄置,
因為還有機會再翻閱。
別人贈送的書籍,
則一定不會捨棄。
要保留下來的不僅是書籍本身,
更要珍藏的是那一份情誼。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31 - 移動的工作室城堡
少年中學時期開始想多創作不同類型的畫作,
就覺得有些創作已經不能在家中的小桌子檯面進行,
例如創作(發泡膠勞作)作品面積體積較大,
物料(油畫)氣味濃烈等。
那時知道很多香港藝術家都有一個
大面積的貨倉或天台等形式的工作空間創作,
我是十分羡慕的,
心想有間類似的工作室多好。
那時我當然沒有開設一間工作室的條件。
心有所願,
我將自己的小桌子改名為
FransWorkshop(黎兆麟工作室)。
我在小桌子檯面就算只用一枝筆加一張紙,
畫出來的一些公仔或寫出來的文字,
都會說我是在我的工作室內創作出來的。
這間工作室的名稱,自此用了很多年。
两年前终於首次開設了一間小型工作室,
我仍沿用了這個工作室的名稱。
近年流行將工作室稱之為studio,
我也沒有更改我的工作室的名稱為FransStudio。
前幾天有朋友突然對我說,
我的工作室的名稱其實去到何處都可以用。
他說他的歷史老師搬家多次,
他仍稱呼的住所為“xx書齋”,
很有“身在何處,何處就是吾家”的志趣。
我當然十分同意朋友的說話,
還即時給了他一個👍🏻(讚)。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0 -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最近整理並安排發表一組圖文創作,
決定採用兩種平台進行發表。
一是出版圖文書,
出版社要求圖片需達到 300dpi 的解析度,
否則印刷出來的圖片將不夠清晰。
另一平台是展覽,
將圖文作品裝裱在畫框內,
掛在工作室的牆上,
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在工作室開放展覽期間,
有畫友和觀眾坦率地提出了一些建議:
「作品可以選用有紋理或有顏色的紙張進行印刷」、
「畫框應使用質量更高的材料」、
「數碼作品需要標明限量印數」等。
我原本只是想以簡單的方式來展示這些圖文作品,
配合新圖文書的出版。
原來若採用展覽的方式來發表作品,
觀眾自然會以「看展」的標準來期待展品的品質。
一如出版社對出版的圖像有解析度的要求。
這些都讓我重新思考將來發表作品的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標籤: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創作日常130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29 - 工作室開放日看甚麽?
最近我的工作室參與了一個為期兩天的開放日。
我特別為這個開放日籌辦了一個小型個人展覧
“手繪香港舊物语日常圖文展”。
雖然畫作都是小品但數量較多,
所以用盡工作室所有牆壁都掛不盡已準備好的畫作。
所以兩個展覽日會輪流掛上一些不同的作品。
一脚踢,都幾累人。
和一個參觀者交談,
她說她来工作室不是想看展覽,
而是想看我們作畫的環境和情况。
如果我在開放日祇展覽我的工作室的實况,
我就不用為工作室開放日做準備,
輕鬆得多了。
然而,我又怎會願意讓別人看得到我的毫不修飾的
創作實際環境和状况呢?
我為展覧花費了一個月做準備,
整體安排稍嫌粗疏
(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觀眾
都有給我很多的改進建議),
但不怕展覽給人看,
畢竟這是我主動地想觀眾看得到的東西,
其中有將一些工作室的
不想人看到的私隱埋藏了。
展覽內容及質素可以不斷提升,
但私隱不可以。
標籤:
工作室開放日看甚麽?,
創作日常129
2025年2月18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28 - 銀貨兩訖
和畫友談到創作的報酬,
他抱怨說他替人提供的多項創作及設計,
都未收到應得的報酬。
我問他為甚麼不去追酬,
他說有點不好意思開口。
我問他等不等錢用,
他說最近生活拮据,非常等錢用!
我說我這樣問,
並不是想借錢給他。
我其實想說,如果等錢用,
就硬著頭皮去追酬。
飯都無得食,還怕開口?
如果他們還是不付酬,
即是他們一早想佔別人便宜,
應懂以後如何與他們相處,
或採取其他追酬行動!
我最後問畫友,
為甚麼他有比較多的被欠酬個案?
這是值得研究的,
他自己或者都有些責任。
要盡量避免被欠酬,
接案前,接案時,接案後
都要作出一些部署和安排,
細節因人而異,
但最後的銀貨兩訖的目的一樣。
在接案時要清楚訂立條件。
先小人,後君子。
創作都要開飯的!
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7 - 開通一條以前沒有的渡海航線
西九文化區管理當局近日宣布,
將在西九文化區海岸興建碼頭,
並開辦渡海航線,
連接西九文化區和中環商業中心,
提供便捷的海上交通服務。
營運這條航線對文化區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這條渡海航線豐富了文化區多元化的營運,
包括:
1. 方便部分訪客進出文化區;
2. 提供多一個獨特的文化體驗旅程;
3. 吸引更多旅客停留在文化區內;
4. 增加多一個文化區主辦活動的平台;
5. 渡輪和碼頭可成為文化區的標誌之一。
相對於其他大型設施硬體或節目軟體支出,
長期營運一條渡海航線的費用相對低廉,
但帶來的有形與無形效益眾多,
能豐富文化區的運營。
這條航線很容易成為文化區的動態標誌。
當這條航線開辦後,
我必定會多用它進出文化區的。
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26 - 成功尋找到一個隱藏的稀有讀者
2023年年中,Threads平台正式登場。
這是一個以文字為主的分享平台,
使用者可以附上圖片或錄像來輔助表達。
我喜歡寫文,而當時正好展開了工作室的創作生活,
因此Threads推出,
我便開始在平台上發表對創作生活感懷的短文。
對我來說,Threads更像是一種復古平台,
它其實是在2000年代非常流行的博客(Blog)的袖珍版。
每篇文章的字數限制在500字內,
而Blog的篇幅則可以長達6,000字。
正因如此,
在Threads上寫出的文章都非常簡短。
到2024年秋季,一年下來,
我寫了百多篇短文+配圖。
適逢我的工作室計劃在年末舉辦開放日,
我靈機一觸,
將這百多篇短文結集成一本小書,
並計劃在開放日首次發佈。
這樣一來,
我的工作室在開放日就有了一個主題,
也有了一件事件發生。
在Threads發文時,
我並沒有特別設定目標讀者,
有所思有所感就寫。
但當決定將這些短文結集成書時,
問題就出現了——
這本冷門題材又
沒有瞄準某一種目標讀者的雜文書,
通常很難吸引購買者。
所以,工作室開放後,
書可以公開發售了,
我也沒有安排公開發行,
明知難有購買者的低效銷售安排會浪費大量資金。
所以我選擇了用一種簡單的郵購方式售書,
提供本地包郵服務,書就可以長賣長有了,
拉長時間尋找隱藏的稀有讀者。
前幾日,一位年輕的創作者看了我的書後告訴我,
這本書啟發了他,
讓他重新燃起他的創作熱情與初心。
我想,他應該不是因為讀了我那些雜亂無章的短文,
才有所感觸的。
我大概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無論如何,聽他這樣說,
我當然感到十分開心。
標籤:
成功尋找到一個隱藏的稀有讀者,
創作日常126
2024年12月5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24 - 工作室的展覽裡的二十四節氣
最近在工作室舉辦了一個小型個人作品展:
「黎兆麟工作室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的畫物展」。
展覽重點展示我的新書,
以及介紹我如何構思這本書的
創作因緣與製作花絮的文字稿。
文字展示稿的觀眾較少,
因為觀眾需花約五分鐘自行閱讀,
但很少有人願意這樣做。
觀眾對展覽中的“受牽連的畫物”卻頗有興趣,1
幾乎所有人都是因為我展示的一幅二十四節氣(夏至)的
「新派水墨畫」而與我攀談,話題各異。
其中一位觀眾問我有沒有畫二十四節氣的大寒。
我回答說有,但現場沒有展示。
並告訴她我在2022年整年跟著每一個節氣,
畫一幅對應該節氣的“新派水墨畫”。
一個節氣循環畫了二十四幅。
期間我開了IG帳號,
之後畫的作品都有放上IG。
她於是在手機猛掃我的IG圖片,
最後對我說:“找到了,是否這幅?”
我回答說:“就是這幅。”
我見她的面容有些激動,
隨後告訴我:“我是在大寒生日的,謝謝。”
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回應:“哦!”
其實我應該在當時現場預祝她生日快樂的!
標籤:
工作室的展覽裡的二十四節氣,
創作日常124
2024年12月1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23-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畫物展》的生活感
2024年12月1日是工作室開放日的第二天。
感謝前來探訪的老師、親朋好友、畫藝朋友及其他訪客。
今日的訪客大部分只是
稍微看一看工作室的展品,
然後與我交談。
有趣的是,對話一展開,
絕大部分談話都與日常生活有關,例如:
*如何找好老師教女兒素描
*畫畫如何有助養生
*喜歡畫畫的小孩會自發畫,不用迫
*創作需要資金,購買一切都要花錢
*村上春樹的新小說還未看
*跌傷影響退休生活
*二十四節氣,地球病了
*為療愈而畫的作品通常有很多重複的圖案
*你每天在工作室待多久
*妻子有沒有怨言?
*張家的沙發好大,哪裡買的?
*你的書有些很舊,儲了幾多年?
*家具和書籍可以去Carousell賣
*我也想要工作室,家裡到處都是貓毛,妨礙畫水墨畫
工作室如何申請?
*畫框是淘寶貨還是本地貨?
*為什麼工作室這麼乾淨?
我回答:因為開放日前我特意
佈置這個展覽並清理消毒過。
平常亂糟糟,不可讓人看到!
沒有人仔細留意過我想分享的書籍內容。
他不能用十秒看盡你個小型展場,就不會繼續看,
將來主辦展覽要用十秒來做量度尺。
但是,OK的,
出書是手段(means),交流才是目的(end)。
這些展品在開放日後會隨即拆卸,
恢復工作室的創作狀態。
我會回到我的私屬空間,
思考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2 -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畫物展》的名稱闡述
2024年11月30日,工作室開放日第一天,
感謝前來探訪我的親朋戚友及畫友。
其中有一位來訪者問我是不是不再畫畫了。
我答她, 畫吓公仔寫吓文,lifelongly。
其實我的第一本artist's book裏的111篇雜文,
每一篇都有一幅心血來潮的插圖,
可以是一張即興隨拍、幾筆速寫、
亂拼水墨、舊圖新用等等,
我算是也畫了111幅畫了,未停過畫畫。
今次的小型展覽其實是我想
介绍構思這本書的整個創作因緣及製作花絮。
這個展覽不是一個散書會來的。
改個展覽名稱為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有所牽連的畫物展》又真係有點誤導。
立此為據,我不是來這裏賣書的!
(此文要快出,開放日今天最後。)
2024年11月28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20 - 創作日常的他她它 - (書序2 of 2)
在2024年11月,
剛出版了一本實體書《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寫了一篇自序。
寫完之後,看了幾次,
發覺全篇序的句子,
都可以加個”我”字做主語的。
但創作日常是有他她它的,
於是我加寫自序二:
自序一中,我寫了多次:
「我很喜歡畫畫。
只要有空閒時間,
我就會畫畫、創作,沒有特別的目的。」
這讓我為自己創造了許多「創作日常」。
讓我體驗許多1以前沒有的人生新領域,
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可供細意欣賞的質感。
但其實,如果「創作日常」能給我一些好處,
這有賴於許多人的支持和體諒,
包括家人、朋友、創作夥伴及藝壇同道。
尤其是家人,
我的「創作日常」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他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
以容納我的「創作日常」。
因此,我在此寫下自序二,
感謝妻子和子女的支持。
在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中,
我要特別感謝女兒黎曉蓉(Eunice Lai) 為我
提供書籍設計及印刷安排。
整個書籍出版過程比我想象中順利且愉快。
我會倍加珍惜並享受其中。
黎兆麟
2024年11月8日(五)
————————
在我出版前不知情的情況下,
女兒加了她的自序:
“Dear Dad,
My pleasure:)
我也很 enjoy。
閱讀您的文章很有趣,經常笑出來。
祝您生活愉快,尤其創作日常!
黎曉蓉
2024年11月13日(三)
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19 - 創作日常的我我我 (書序1 of 2)
在2024年11月,剛出版了一本實體書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寫了一篇自序。
寫完之後,看了幾次,
發覺全篇序的句子都可以加個"我"字做主語的。
我的自序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畫畫。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同學喜歡我的某幅畫,那我會很開心。
因為忙於生活,我停了很多年沒有畫畫。
近年來我重拾畫筆,只要有空閒時間,
我就會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人喜歡我的某幅畫,那我會很開心。
自從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
ADC 藝術空間(黃竹坑 Landmark South)
開設工作室後,我有一個很好的空間,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畫畫。
畫畫,其實就是創作。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創作。
當我認真創作時,
我發覺自己不僅在創作作品,還創造了生活。
因為我的生活中增添了創作這一新元素,
它為我帶來了許多與創作有關的日常生活,
我稱之為我的「創作日常」。
讓我體驗到許多以前沒有的人生新領域,
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可供細意欣賞的質感。
自從開設工作室後,
我開始寫作《創作日常》的筆記,
記錄我對創作生活的感想。
到2024年10月底,我大約寫了一年,
當寫到100篇時,我決定轉向其他與藝術有關的新題材。
但在整理這些筆記以便出版時,我又多寫了11篇,
最終筆記總數達到111篇。
100篇或111篇,只是湊數,並沒有特別的意思,
但這讓此次出版增添了些儀式感,變得有趣。
這些創作的機會和機遇,
得來不易,也不可強求。
我會倍加珍惜並享受其中。
黎兆麟
2024年11月8日(五)"
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17 -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
出版一本個人對藝術創作的感受的雜文書,
會有人願意閱讀嗎?
根據我的多年觀察和經驗,
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
很少有讀者會關注一個普通人所寫的雜文集的。
但我仍然保持樂觀:
人世間是有緣份這回事的,即使讀者不多,
也不至於完全沒人(0人)閱讀。
因此,如果想出書,就出吧,最多印少一些。
但也需要努力尋找那些稀有的讀者。
第一個策略是,書籍不能免費,
因為免費的書往往不會吸引真正的讀者。
真正想讀書的讀者不會吝嗇於為他們想要的書付費!
書放在某處,時間越長,
越有機會接觸到目標讀者。
因此,第二個策略是,
除了實體書,還要製作電子書,
以擴大書的接觸面。
作為一個還要出版書籍的人,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必須付出努力。
標籤:
創作日常117,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
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15 - 選擇可以很困難
《要將它們都種植在我的秘密花園》(局部)| 黎兆麟 2023年 | 水墨設色紙本
最近將這一年半
(2023年8月至2024年11月)
的“創作日常”筆記結集出書,
設計師從筆記的配圖中
揀選了這幅配圖做書背。
我沒有詢問原因,
尊重她的選擇。
況且選擇可以只憑直覺。
2024年11月18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14 - 後創作的電腦知識裝備
歡喜畫畫,
學海無涯,選擇進修課程,
通常會選擇與藝術創作有關的課程,
繼續精進創作理論和實踐是必要的。
最近因要處理一些與創作有關的實務,
才發覺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電腦知識,
如圖像處理、設計排版、資料處理等,
才能更順利地執行一些後創作的實務工作。
這些實務工作看似與創作無關,
但實際上對後創作的展覽、
出版及其他不同安排都有幫助。
當然可以聘請別人代勞,
但有些隱藏在工作流程中的
bugs最好能親自處理,
而不好假手於人的。
因此,應該修讀一些相關的電腦應用課程,
助己助人。
標籤:
後創作的電腦知識裝備,
創作日常114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13 - 後創作的資料處理及貯存
最近處理舊創作資料,
要完整搜集所需的資料非常困難,
因為在海量資料中,
根本不知道所需的資料放在哪裡。
當初創作時,
只是‘玩玩吓,畫吓公仔、寫吓文’,
畫寫出幾篇塗鴉或雜文,
隨便按一下保存掣就存入電腦,方便快捷,
目的是自娛自樂而已,不必嚴肅處理。
所以沒有刻意有系統地紀錄和保存有關資料。
誰不知這樣過了一段時間,
有關的創作資料就會累積到一定數量,
無論是實物還是電腦資料檔案,
都不容易集中搜集和取用。
況且有些資料因硬碟損壞,
已經不存在了。
最後需要花費很多額外時間和精力,
才能將所需的資料拼湊完整,
但已經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
資料處理和貯存,
看似不是創作的工作,
但對後創作的資料運用,至關重要。
時間,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標籤:
後創作的資料處理及貯存,
創作日常113
2024年11月12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12 - 展覽平台 x 2
觀賞過很多聯展。
在現場發現,
很多參展者展出的作品與
在展覽畫冊中記錄的作品完全不同。
最初我看見這種情況,覺得很奇怪。
後來親身參加過這些展覽,才明白原因。
原來主辦方若要印製展覽畫冊,
必須在展覽前至少兩到三個月,
開始收集參展者的畫作圖像及個人資料等 ,
原因是編輯及印刷展覽畫冊需要不少時間。
但很多參展者其實仍未完成新作。
妥協的安排是,
主辦方容許參展者先遞交舊作品以製作畫冊,
而參展者則在展覽場地展出新作。
因此便出現上述情況。
這種安排是無奈之舉。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種情況,
因為我為參展,都試過創作新作要衝刺到最後一刻,
展品往往要臨近展覽開展日期才完成。
有一次,
我和一位畫友談論到這種情況。
他有他的一套做法。
他在畫冊中記錄的作品,
與展覽現場的作品經常不同。
他說,他的作品公開展覽的機會不多。
因此,他把展覽畫冊和展覽場地視為兩個不同的展覽平台,
展出不同的作品。
這樣他的作品就有更多的展覽機會。
畫友的做法顯示,
畫畫容易展覽難。
若有任何展覽機會,
真是要好好珍惜。
2024年11月11日星期一
2024年11月6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11 - 作品如何創作
與幾位畫友交流後,
我才發現許多畫友在創作時
對環境的整潔有著嚴格的要求,
他們無法忍受在亂七八糟的環境中創作。
我的想像是,在創作過程中,
怎麼可能保持工作區域乾淨整潔呢?
例如,創作油畫時,空氣中充滿了油彩、
稀釋油以及油畫布的氣味;
而在雕塑創作中,空中飄浮著雕塑材料的灰塵,
地上也散落著塑料碎片。
怎麼可能保持整齊乾淨呢?
或許我並不潔癖,
總是能接受在較不整潔的環境中創作。
最近我與一位自認有潔癖的創作人交流創作心得,
他有不同的看法。
他說,創作人在選擇媒材時,
自然會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創作方式。
例如,一位喜歡潔凈環境的水墨創作人會選擇工筆畫,
而不是大潑墨畫,因為後者容易弄得創作環境髒亂。
這可以說是性格決定了創作內容與風格。
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
有潔癖的創作人也可能會選擇
進行一些比較髒亂的創作,
創作的滿足感可能來自於他完成作品後,
將環境整理得整齊乾淨!
我們看到創作人的作品,
但卻很少見到他的創作過程,
那是創作人的日常,他未必想讓人知道,
除非他的創作過程是作品的一部分,
一定要讓人能看到。
2024年11月3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10 - 雙重備份
最近家中用來儲存電腦數據的硬碟突然壞了。
裡面的資料經過多次努力也無法取回。
這個硬碟儲存了我以前創作的
美術作品影像、創作素材、進修資料和課程內容,
這些都無法再尋回。
在這次數據災難之前,
我以為硬碟不會損壞。
其實想深一層,所有東西都有壽命,
硬碟的存取資料次數也有上限。
只是無法預測它何時會達到上限或突然損壞。
重建一些資料內容需要耗費不少時間,
例如重寫一份即將通過的會議紀錄,
已經耗費了半天時間。
其他海量的資料則無法重新建立,
我只能以斷捨離的心態面對,
否則會感到十分失落。
接下來的預防措施,
我決定定期備份並進行雙重備份。
2024年10月29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09 - 二次觀賞展覽
最近和一位畫友談到人體寫生,
讓我想起活躍於1980至1990年代的唐景森。
他的人體雕塑非常迷人。
我和畫友都上網搜尋,
找到一些唐景森的圖文,
算是加深認識了一這位畫家及其作品。
稍後我找到《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
(Tempting Touch the Art of Tong King-sum)》
實體書,
能更深入認識這位藝術家。
這本書是香港藝術館於2014年出版的展覽畫冊,
印刷非常精美,圖輯也很傳神,
捕捉了作品沉實潤厚的質感;
多篇文章介紹畫家的生平,
讓讀者更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和精神。
我當年無緣觀賞這個展覽,
但翻閱這本畫冊卻有正在觀賞展覽的感受。
閱讀有完整內容的畫冊比
散亂的網上資料更有溫度。
畫展最好出畫冊(實體書或電子書),
以擴大展覽的時空。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07 - 回憶的載體
最近在整理舊作品,
發現很多作品,
現在不太喜歡它們了。
不一定是因為自己進步了,
對作品的要求更高。
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事過境遷,
作品仍勾起了一些不快的回憶,
於是對作品產生了負面情緒。
有些作品現在仍覺得還不錯。
這些畫有些是靈光一閃而創作出來的,
有些是當時通宵達旦充滿能量畫出來的;
有些是在特殊的環境下,結合當時情感畫出來的。
現在一定“畫唔番”,無法再畫出來了。
我好懷念那時的情懷。
創作多多少少都帶著特殊的情感。
創作的成品成為回憶的載體。
無論創作的成品做得好壞,
都記錄著當時創作的心情。
自己最清楚的是,
舊作情深。
2024年10月25日星期五
2024年10月22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05 - 小宇宙大世界
近日開始有很多小型工作室的廣告,
提供面積由數十呎至數百多呎的
小型工作室以供租用。
這些小型工作室多由
工商廈大面積廠房或工作間改裝,
分佈香港各區。
2024年樓市低迷,
很多工商樓的業主積極改裝物業,
以創造新形式物業開拓新客源,
其中看準有極大需求的小型工作室市場,
所以陸續進佔這個市場。
大型工作空間向來都有,
但租金高昂,
非一般個體戶負擔得起 (多人夾錢租共用好麻煩)。
其實很多人祇需要一個小小的私人工作間,
就足夠進行他們的創作或一般文職業務的工作。
小型工作間因物業價格下跌,
租金開始下降至較多人可以負擔的水平。
得知不少年青畫友都開始物色小型工作室了。
標籤:
如雨後春筍的工作室供應,,
創作日常105
2024年10月20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04 - 畫友的聯誼活動
黎兆麟 - 九龍寨城花園 速寫作品2024
志趣相近的畫友們聚集在一起,
組成了一個藝術群組。
但並不可能天天談論偉大的抱負,
只有在舉辦大型活動時,成員才會‘埋位’工作,
這樣的藝術群組顯得過於‘硬橋硬馬’。
即使群組的目標是實現偉大的抱負,
在舉辦大型活動之外,
仍需要安排一些聯誼活動,
以增進成員之間的感情。
聯誼活動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雅集、寫生、觀展、外遊、茶聚等
適合集體行動的活動,
並加入一些與藝術相關的內容和主題。
例如,外遊可以安排美術館一日遊,
寫生活動可以結合古蹟遊賞,
以增添活動的藝術趣味。
參加聯誼活動時應放鬆心情,
全心投入其中,與畫友多多溝通,
共度美好時光,達到聯誼的目的就足夠了。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03 - 好頭好尾
日前在一畫展場地,
幾個畫友要一同商討一些事項,
於是向畫展主辦方借用幾張椅子,
放置到展場一邊圍坐。
開會之後各人一哄而散。
主辦者遠遠看見我,
趕過來催促我盡快將椅子搬回原位,
因為他們的活動也快開始。
我們才懂得一同匆忙將椅子搬回原位,
並連聲致歉。
面紅耳赤地自我檢討,
做人做事真要做得到 "好頭好尾"。
有借有還未足夠,
損壞了要修復、
弄污了要清潔、
垃圾要自己帶走,
日前,在一個畫展場地,
幾位畫友想要一起商討一些事項,
於是我們向畫展主辦方借用幾張椅子,
放在展場的一邊圍坐。
會議結束後,各人便一哄而散。
主辦方遠遠看見我,
急忙趕過來催促我盡快將椅子搬回原位,
因為他們的活動也快要開始了。
我們才意識到必須匆忙將椅子搬回原位,並連聲道歉。
我面紅耳赤地自我檢討,做事做人真要做到「好頭好尾」。
有借有還還不夠,
損壞了要修復,弄污了要清潔,垃圾要自己帶走。
原來這也是借用場地舉辦藝展的場館要求。
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02 - 激活創意
晚上我收到韓國女作家韓江
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
於是我到常光顧的網上書店購買她的作品,
但搜尋卻無果,書店沒有任何韓江的作品。
稍晚我再次到網上書店瀏覽,
竟然出現了幾本韓江的小說。
於是我逐本查看內容介紹,最終選擇了《素食者》。
在付款的過程中,購物籃彈出沒有存貨的訊息,
看來所有存貨瞬間被其他人搶購一空。
在查看其他幾本小說的時候,
唯獨《永不告別》還有庫存,
我立刻購買了這一本,希望能先睹為快。
我不常閱讀韓國文學,
不同地區的文化創作總有其地域特色。
閱讀韓國文學對我來說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感受,
這一定會有助於激活我的創作思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