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創作作品, 其實還創造生活。一些與創作有關的日常生活,我稱之為“創作日常” - Franslai@FransWorkshop.com
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7 - 開通一條以前沒有的渡海航線
西九文化區管理當局近日宣布,
將在西九文化區海岸興建碼頭,
並開辦渡海航線,
連接西九文化區和中環商業中心,
提供便捷的海上交通服務。
營運這條航線對文化區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這條渡海航線豐富了文化區多元化的營運,
包括:
1. 方便部分訪客進出文化區;
2. 提供多一個獨特的文化體驗旅程;
3. 吸引更多旅客停留在文化區內;
4. 增加多一個文化區主辦活動的平台;
5. 渡輪和碼頭可成為文化區的標誌之一。
相對於其他大型設施硬體或節目軟體支出,
長期營運一條渡海航線的費用相對低廉,
但帶來的有形與無形效益眾多,
能豐富文化區的運營。
這條航線很容易成為文化區的動態標誌。
當這條航線開辦後,
我必定會多用它進出文化區的。
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26 - 成功尋找到一個隱藏的稀有讀者
2023年年中,Threads平台正式登場。
這是一個以文字為主的分享平台,
使用者可以附上圖片或錄像來輔助表達。
我喜歡寫文,而當時正好展開了工作室的創作生活,
因此Threads推出,
我便開始在平台上發表對創作生活感懷的短文。
對我來說,Threads更像是一種復古平台,
它其實是在2000年代非常流行的博客(Blog)的袖珍版。
每篇文章的字數限制在500字內,
而Blog的篇幅則可以長達6,000字。
正因如此,
在Threads上寫出的文章都非常簡短。
到2024年秋季,一年下來,
我寫了百多篇短文+配圖。
適逢我的工作室計劃在年末舉辦開放日,
我靈機一觸,
將這百多篇短文結集成一本小書,
並計劃在開放日首次發佈。
這樣一來,
我的工作室在開放日就有了一個主題,
也有了一件事件發生。
在Threads發文時,
我並沒有特別設定目標讀者,
有所思有所感就寫。
但當決定將這些短文結集成書時,
問題就出現了——
這本冷門題材又
沒有瞄準某一種目標讀者的雜文書,
通常很難吸引購買者。
所以,工作室開放後,
書可以公開發售了,
我也沒有安排公開發行,
明知難有購買者的低效銷售安排會浪費大量資金。
所以我選擇了用一種簡單的郵購方式售書,
提供本地包郵服務,書就可以長賣長有了,
拉長時間尋找隱藏的稀有讀者。
前幾日,一位年輕的創作者看了我的書後告訴我,
這本書啟發了他,
讓他重新燃起他的創作熱情與初心。
我想,他應該不是因為讀了我那些雜亂無章的短文,
才有所感觸的。
我大概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無論如何,聽他這樣說,
我當然感到十分開心。
標籤:
成功尋找到一個隱藏的稀有讀者,
創作日常126
2024年12月5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24 - 工作室的展覽裡的二十四節氣
最近在工作室舉辦了一個小型個人作品展:
「黎兆麟工作室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的畫物展」。
展覽重點展示我的新書,
以及介紹我如何構思這本書的
創作因緣與製作花絮的文字稿。
文字展示稿的觀眾較少,
因為觀眾需花約五分鐘自行閱讀,
但很少有人願意這樣做。
觀眾對展覽中的“受牽連的畫物”卻頗有興趣,1
幾乎所有人都是因為我展示的一幅二十四節氣(夏至)的
「新派水墨畫」而與我攀談,話題各異。
其中一位觀眾問我有沒有畫二十四節氣的大寒。
我回答說有,但現場沒有展示。
並告訴她我在2022年整年跟著每一個節氣,
畫一幅對應該節氣的“新派水墨畫”。
一個節氣循環畫了二十四幅。
期間我開了IG帳號,
之後畫的作品都有放上IG。
她於是在手機猛掃我的IG圖片,
最後對我說:“找到了,是否這幅?”
我回答說:“就是這幅。”
我見她的面容有些激動,
隨後告訴我:“我是在大寒生日的,謝謝。”
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回應:“哦!”
其實我應該在當時現場預祝她生日快樂的!
標籤:
工作室的展覽裡的二十四節氣,
創作日常124
2024年12月1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23-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畫物展》的生活感
2024年12月1日是工作室開放日的第二天。
感謝前來探訪的老師、親朋好友、畫藝朋友及其他訪客。
今日的訪客大部分只是
稍微看一看工作室的展品,
然後與我交談。
有趣的是,對話一展開,
絕大部分談話都與日常生活有關,例如:
*如何找好老師教女兒素描
*畫畫如何有助養生
*喜歡畫畫的小孩會自發畫,不用迫
*創作需要資金,購買一切都要花錢
*村上春樹的新小說還未看
*跌傷影響退休生活
*二十四節氣,地球病了
*為療愈而畫的作品通常有很多重複的圖案
*你每天在工作室待多久
*妻子有沒有怨言?
*張家的沙發好大,哪裡買的?
*你的書有些很舊,儲了幾多年?
*家具和書籍可以去Carousell賣
*我也想要工作室,家裡到處都是貓毛,妨礙畫水墨畫
工作室如何申請?
*畫框是淘寶貨還是本地貨?
*為什麼工作室這麼乾淨?
我回答:因為開放日前我特意
佈置這個展覽並清理消毒過。
平常亂糟糟,不可讓人看到!
沒有人仔細留意過我想分享的書籍內容。
他不能用十秒看盡你個小型展場,就不會繼續看,
將來主辦展覽要用十秒來做量度尺。
但是,OK的,
出書是手段(means),交流才是目的(end)。
這些展品在開放日後會隨即拆卸,
恢復工作室的創作狀態。
我會回到我的私屬空間,
思考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2 -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畫物展》的名稱闡述
2024年11月30日,工作室開放日第一天,
感謝前來探訪我的親朋戚友及畫友。
其中有一位來訪者問我是不是不再畫畫了。
我答她, 畫吓公仔寫吓文,lifelongly。
其實我的第一本artist's book裏的111篇雜文,
每一篇都有一幅心血來潮的插圖,
可以是一張即興隨拍、幾筆速寫、
亂拼水墨、舊圖新用等等,
我算是也畫了111幅畫了,未停過畫畫。
今次的小型展覽其實是我想
介绍構思這本書的整個創作因緣及製作花絮。
這個展覽不是一個散書會來的。
改個展覽名稱為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有所牽連的畫物展》又真係有點誤導。
立此為據,我不是來這裏賣書的!
(此文要快出,開放日今天最後。)
2024年11月28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20 - 創作日常的他她它 - (書序2 of 2)
在2024年11月,
剛出版了一本實體書《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寫了一篇自序。
寫完之後,看了幾次,
發覺全篇序的句子,
都可以加個”我”字做主語的。
但創作日常是有他她它的,
於是我加寫自序二:
自序一中,我寫了多次:
「我很喜歡畫畫。
只要有空閒時間,
我就會畫畫、創作,沒有特別的目的。」
這讓我為自己創造了許多「創作日常」。
讓我體驗許多1以前沒有的人生新領域,
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可供細意欣賞的質感。
但其實,如果「創作日常」能給我一些好處,
這有賴於許多人的支持和體諒,
包括家人、朋友、創作夥伴及藝壇同道。
尤其是家人,
我的「創作日常」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他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
以容納我的「創作日常」。
因此,我在此寫下自序二,
感謝妻子和子女的支持。
在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中,
我要特別感謝女兒黎曉蓉(Eunice Lai) 為我
提供書籍設計及印刷安排。
整個書籍出版過程比我想象中順利且愉快。
我會倍加珍惜並享受其中。
黎兆麟
2024年11月8日(五)
————————
在我出版前不知情的情況下,
女兒加了她的自序:
“Dear Dad,
My pleasure:)
我也很 enjoy。
閱讀您的文章很有趣,經常笑出來。
祝您生活愉快,尤其創作日常!
黎曉蓉
2024年11月13日(三)
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19 - 創作日常的我我我 (書序1 of 2)
在2024年11月,剛出版了一本實體書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寫了一篇自序。
寫完之後,看了幾次,
發覺全篇序的句子都可以加個"我"字做主語的。
我的自序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畫畫。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同學喜歡我的某幅畫,那我會很開心。
因為忙於生活,我停了很多年沒有畫畫。
近年來我重拾畫筆,只要有空閒時間,
我就會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人喜歡我的某幅畫,那我會很開心。
自從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
ADC 藝術空間(黃竹坑 Landmark South)
開設工作室後,我有一個很好的空間,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畫畫。
畫畫,其實就是創作。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創作。
當我認真創作時,
我發覺自己不僅在創作作品,還創造了生活。
因為我的生活中增添了創作這一新元素,
它為我帶來了許多與創作有關的日常生活,
我稱之為我的「創作日常」。
讓我體驗到許多以前沒有的人生新領域,
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可供細意欣賞的質感。
自從開設工作室後,
我開始寫作《創作日常》的筆記,
記錄我對創作生活的感想。
到2024年10月底,我大約寫了一年,
當寫到100篇時,我決定轉向其他與藝術有關的新題材。
但在整理這些筆記以便出版時,我又多寫了11篇,
最終筆記總數達到111篇。
100篇或111篇,只是湊數,並沒有特別的意思,
但這讓此次出版增添了些儀式感,變得有趣。
這些創作的機會和機遇,
得來不易,也不可強求。
我會倍加珍惜並享受其中。
黎兆麟
2024年11月8日(五)"
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17 -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
出版一本個人對藝術創作的感受的雜文書,
會有人願意閱讀嗎?
根據我的多年觀察和經驗,
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
很少有讀者會關注一個普通人所寫的雜文集的。
但我仍然保持樂觀:
人世間是有緣份這回事的,即使讀者不多,
也不至於完全沒人(0人)閱讀。
因此,如果想出書,就出吧,最多印少一些。
但也需要努力尋找那些稀有的讀者。
第一個策略是,書籍不能免費,
因為免費的書往往不會吸引真正的讀者。
真正想讀書的讀者不會吝嗇於為他們想要的書付費!
書放在某處,時間越長,
越有機會接觸到目標讀者。
因此,第二個策略是,
除了實體書,還要製作電子書,
以擴大書的接觸面。
作為一個還要出版書籍的人,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必須付出努力。
標籤:
創作日常117,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
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15 - 選擇可以很困難
《要將它們都種植在我的秘密花園》(局部)| 黎兆麟 2023年 | 水墨設色紙本
最近將這一年半
(2023年8月至2024年11月)
的“創作日常”筆記結集出書,
設計師從筆記的配圖中
揀選了這幅配圖做書背。
我沒有詢問原因,
尊重她的選擇。
況且選擇可以只憑直覺。
2024年11月18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14 - 後創作的電腦知識裝備
歡喜畫畫,
學海無涯,選擇進修課程,
通常會選擇與藝術創作有關的課程,
繼續精進創作理論和實踐是必要的。
最近因要處理一些與創作有關的實務,
才發覺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電腦知識,
如圖像處理、設計排版、資料處理等,
才能更順利地執行一些後創作的實務工作。
這些實務工作看似與創作無關,
但實際上對後創作的展覽、
出版及其他不同安排都有幫助。
當然可以聘請別人代勞,
但有些隱藏在工作流程中的
bugs最好能親自處理,
而不好假手於人的。
因此,應該修讀一些相關的電腦應用課程,
助己助人。
標籤:
後創作的電腦知識裝備,
創作日常114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13 - 後創作的資料處理及貯存
最近處理舊創作資料,
要完整搜集所需的資料非常困難,
因為在海量資料中,
根本不知道所需的資料放在哪裡。
當初創作時,
只是‘玩玩吓,畫吓公仔、寫吓文’,
畫寫出幾篇塗鴉或雜文,
隨便按一下保存掣就存入電腦,方便快捷,
目的是自娛自樂而已,不必嚴肅處理。
所以沒有刻意有系統地紀錄和保存有關資料。
誰不知這樣過了一段時間,
有關的創作資料就會累積到一定數量,
無論是實物還是電腦資料檔案,
都不容易集中搜集和取用。
況且有些資料因硬碟損壞,
已經不存在了。
最後需要花費很多額外時間和精力,
才能將所需的資料拼湊完整,
但已經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
資料處理和貯存,
看似不是創作的工作,
但對後創作的資料運用,至關重要。
時間,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標籤:
後創作的資料處理及貯存,
創作日常113
2024年11月12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12 - 展覽平台 x 2
觀賞過很多聯展。
在現場發現,
很多參展者展出的作品與
在展覽畫冊中記錄的作品完全不同。
最初我看見這種情況,覺得很奇怪。
後來親身參加過這些展覽,才明白原因。
原來主辦方若要印製展覽畫冊,
必須在展覽前至少兩到三個月,
開始收集參展者的畫作圖像及個人資料等 ,
原因是編輯及印刷展覽畫冊需要不少時間。
但很多參展者其實仍未完成新作。
妥協的安排是,
主辦方容許參展者先遞交舊作品以製作畫冊,
而參展者則在展覽場地展出新作。
因此便出現上述情況。
這種安排是無奈之舉。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種情況,
因為我為參展,都試過創作新作要衝刺到最後一刻,
展品往往要臨近展覽開展日期才完成。
有一次,
我和一位畫友談論到這種情況。
他有他的一套做法。
他在畫冊中記錄的作品,
與展覽現場的作品經常不同。
他說,他的作品公開展覽的機會不多。
因此,他把展覽畫冊和展覽場地視為兩個不同的展覽平台,
展出不同的作品。
這樣他的作品就有更多的展覽機會。
畫友的做法顯示,
畫畫容易展覽難。
若有任何展覽機會,
真是要好好珍惜。
2024年11月11日星期一
2024年11月6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11 - 作品如何創作
與幾位畫友交流後,
我才發現許多畫友在創作時
對環境的整潔有著嚴格的要求,
他們無法忍受在亂七八糟的環境中創作。
我的想像是,在創作過程中,
怎麼可能保持工作區域乾淨整潔呢?
例如,創作油畫時,空氣中充滿了油彩、
稀釋油以及油畫布的氣味;
而在雕塑創作中,空中飄浮著雕塑材料的灰塵,
地上也散落著塑料碎片。
怎麼可能保持整齊乾淨呢?
或許我並不潔癖,
總是能接受在較不整潔的環境中創作。
最近我與一位自認有潔癖的創作人交流創作心得,
他有不同的看法。
他說,創作人在選擇媒材時,
自然會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創作方式。
例如,一位喜歡潔凈環境的水墨創作人會選擇工筆畫,
而不是大潑墨畫,因為後者容易弄得創作環境髒亂。
這可以說是性格決定了創作內容與風格。
但凡事也不能一概而論。
有潔癖的創作人也可能會選擇
進行一些比較髒亂的創作,
創作的滿足感可能來自於他完成作品後,
將環境整理得整齊乾淨!
我們看到創作人的作品,
但卻很少見到他的創作過程,
那是創作人的日常,他未必想讓人知道,
除非他的創作過程是作品的一部分,
一定要讓人能看到。
2024年11月3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10 - 雙重備份
最近家中用來儲存電腦數據的硬碟突然壞了。
裡面的資料經過多次努力也無法取回。
這個硬碟儲存了我以前創作的
美術作品影像、創作素材、進修資料和課程內容,
這些都無法再尋回。
在這次數據災難之前,
我以為硬碟不會損壞。
其實想深一層,所有東西都有壽命,
硬碟的存取資料次數也有上限。
只是無法預測它何時會達到上限或突然損壞。
重建一些資料內容需要耗費不少時間,
例如重寫一份即將通過的會議紀錄,
已經耗費了半天時間。
其他海量的資料則無法重新建立,
我只能以斷捨離的心態面對,
否則會感到十分失落。
接下來的預防措施,
我決定定期備份並進行雙重備份。
2024年10月29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09 - 二次觀賞展覽
最近和一位畫友談到人體寫生,
讓我想起活躍於1980至1990年代的唐景森。
他的人體雕塑非常迷人。
我和畫友都上網搜尋,
找到一些唐景森的圖文,
算是加深認識了一這位畫家及其作品。
稍後我找到《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
(Tempting Touch the Art of Tong King-sum)》
實體書,
能更深入認識這位藝術家。
這本書是香港藝術館於2014年出版的展覽畫冊,
印刷非常精美,圖輯也很傳神,
捕捉了作品沉實潤厚的質感;
多篇文章介紹畫家的生平,
讓讀者更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和精神。
我當年無緣觀賞這個展覽,
但翻閱這本畫冊卻有正在觀賞展覽的感受。
閱讀有完整內容的畫冊比
散亂的網上資料更有溫度。
畫展最好出畫冊(實體書或電子書),
以擴大展覽的時空。
2024年10月28日星期一
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07 - 回憶的載體
最近在整理舊作品,
發現很多作品,
現在不太喜歡它們了。
不一定是因為自己進步了,
對作品的要求更高。
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事過境遷,
作品仍勾起了一些不快的回憶,
於是對作品產生了負面情緒。
有些作品現在仍覺得還不錯。
這些畫有些是靈光一閃而創作出來的,
有些是當時通宵達旦充滿能量畫出來的;
有些是在特殊的環境下,結合當時情感畫出來的。
現在一定“畫唔番”,無法再畫出來了。
我好懷念那時的情懷。
創作多多少少都帶著特殊的情感。
創作的成品成為回憶的載體。
無論創作的成品做得好壞,
都記錄著當時創作的心情。
自己最清楚的是,
舊作情深。
2024年10月25日星期五
2024年10月22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05 - 小宇宙大世界
近日開始有很多小型工作室的廣告,
提供面積由數十呎至數百多呎的
小型工作室以供租用。
這些小型工作室多由
工商廈大面積廠房或工作間改裝,
分佈香港各區。
2024年樓市低迷,
很多工商樓的業主積極改裝物業,
以創造新形式物業開拓新客源,
其中看準有極大需求的小型工作室市場,
所以陸續進佔這個市場。
大型工作空間向來都有,
但租金高昂,
非一般個體戶負擔得起 (多人夾錢租共用好麻煩)。
其實很多人祇需要一個小小的私人工作間,
就足夠進行他們的創作或一般文職業務的工作。
小型工作間因物業價格下跌,
租金開始下降至較多人可以負擔的水平。
得知不少年青畫友都開始物色小型工作室了。
標籤:
如雨後春筍的工作室供應,,
創作日常105
2024年10月20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04 - 畫友的聯誼活動
黎兆麟 - 九龍寨城花園 速寫作品2024
志趣相近的畫友們聚集在一起,
組成了一個藝術群組。
但並不可能天天談論偉大的抱負,
只有在舉辦大型活動時,成員才會‘埋位’工作,
這樣的藝術群組顯得過於‘硬橋硬馬’。
即使群組的目標是實現偉大的抱負,
在舉辦大型活動之外,
仍需要安排一些聯誼活動,
以增進成員之間的感情。
聯誼活動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雅集、寫生、觀展、外遊、茶聚等
適合集體行動的活動,
並加入一些與藝術相關的內容和主題。
例如,外遊可以安排美術館一日遊,
寫生活動可以結合古蹟遊賞,
以增添活動的藝術趣味。
參加聯誼活動時應放鬆心情,
全心投入其中,與畫友多多溝通,
共度美好時光,達到聯誼的目的就足夠了。
2024年10月13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03 - 好頭好尾
日前在一畫展場地,
幾個畫友要一同商討一些事項,
於是向畫展主辦方借用幾張椅子,
放置到展場一邊圍坐。
開會之後各人一哄而散。
主辦者遠遠看見我,
趕過來催促我盡快將椅子搬回原位,
因為他們的活動也快開始。
我們才懂得一同匆忙將椅子搬回原位,
並連聲致歉。
面紅耳赤地自我檢討,
做人做事真要做得到 "好頭好尾"。
有借有還未足夠,
損壞了要修復、
弄污了要清潔、
垃圾要自己帶走,
日前,在一個畫展場地,
幾位畫友想要一起商討一些事項,
於是我們向畫展主辦方借用幾張椅子,
放在展場的一邊圍坐。
會議結束後,各人便一哄而散。
主辦方遠遠看見我,
急忙趕過來催促我盡快將椅子搬回原位,
因為他們的活動也快要開始了。
我們才意識到必須匆忙將椅子搬回原位,並連聲道歉。
我面紅耳赤地自我檢討,做事做人真要做到「好頭好尾」。
有借有還還不夠,
損壞了要修復,弄污了要清潔,垃圾要自己帶走。
原來這也是借用場地舉辦藝展的場館要求。
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02 - 激活創意
晚上我收到韓國女作家韓江
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
於是我到常光顧的網上書店購買她的作品,
但搜尋卻無果,書店沒有任何韓江的作品。
稍晚我再次到網上書店瀏覽,
竟然出現了幾本韓江的小說。
於是我逐本查看內容介紹,最終選擇了《素食者》。
在付款的過程中,購物籃彈出沒有存貨的訊息,
看來所有存貨瞬間被其他人搶購一空。
在查看其他幾本小說的時候,
唯獨《永不告別》還有庫存,
我立刻購買了這一本,希望能先睹為快。
我不常閱讀韓國文學,
不同地區的文化創作總有其地域特色。
閱讀韓國文學對我來說可能會帶來一些新的感受,
這一定會有助於激活我的創作思考。
2024年10月7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01 - 藝術無處不在
遊日本,
我參加了「上高地」的一段行山活動,
終點是在「上高地」的資訊中心。
到達時,我看到一個畫展的海報,
展覽題目為「上高地棲息的野生鳥類」。
可惜展場已經關閉,
我無緣觀賞這個專題畫展。
我想,那位畫家一定是在行山時到處觀察,
尋找野鳥的踪跡,進行寫生和攝影,
多重享受。
如果我能參觀這個展覽,
這次活動就可以同時行山和觀賞展覽,
雙重享受。
資訊中心還安排了畫展,
真是藝術無處不在!
藝術已成為生活日常。
2024年10月3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00 - 第100篇的創作日常
寫作《創作日常》的筆記約一年,
寫到這篇時,剛達到100篇。
這些筆記是在我剛開設了個人工作室後,
開始進行個人持續創作,
對創作的生活日常的「感思纪錄」。
創作,除了創造作品,
也創造了很多與創作有關的生活日常。
生活中多了這一個創作的新元素,
產生了許多生活中的新鮮領域,
供我體驗和享受。
其實經過持續創作實踐,
創作日常已經融入生活日常。
創作日常於是變得十分尋常,
卻需要倍加珍惜,
並享受其中。
標籤:
第100篇的創作日常,
創作日常100
2024年9月30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99 - 畫展中的個人簡介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WR2Uu72Yw2J-2LTbnMdDUZxnLV66sdECNqPrU2mZFP2I3zxmyFOg7LCkHONxHeM3SYsOEOaUmcC8Yt-o2zvVSASTGWq2g-8al772F_kJy7vDdEN8vzoT9K1LUjQspgpKdGLlrpZ6dEqE/w640-h352/1000017053.jpg)
我參與過一些聯展,
大多數聯展要求參展者提供一段個人簡介,
通常字數限制在300字(中文字)以內。
這段個人簡介的目的是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參展者,
通常包括以下內容:
過去的工作經歷、修讀的課程、
參與的畫展、獲得的獎項,以及哪些作品被誰收藏等。
通常來說,300字足以涵蓋這些資料。
在某次聯展中,字數限制降低至100字以內,
這迫使我必須對內容進行取捨,
選擇我認為最重要的資料,
以便觀眾能聚焦於我所強調的特定範圍。
字數越少,信息越簡單,
重點就越突顯,
卻可能無意中反映了個人的創作真心。
觀眾一看,便能更了解參展者是個怎樣的人。
2024年9月29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98 - 誰裝飾了誰的夢
黎兆麟 - 感自《洛神賦圖》的湮遠情意 - 草木有情 (小品版)水墨作品
(2023年4月 水墨設色紙本 44x44cmx6)
前一陣子,
我讀了一些中國藝術史,
興致所至,
我畫了一套六幅傳統草木水墨畫,
以小品的形式進行創作
(感自《洛神賦圖》的湮遠情意——草木有情(小品版)
(2023年4月 水墨設色紙本 44x44cm×6))。
畫完之後,我並未考慮發表,
於是將這套小品畫暫時收藏起來。
後來我家中買了一張梳化(sofa)。
為了裝飾這張梳化,
我將這套小品畫掛在梳化後的牆上。
一位朋友看到這個「梳化+小品畫」的家居組合後,
給我提出意見,
認為它們並不合襯。
他建議最好配襯另一張梳化!
其實,換畫比換梳化容易。
這位朋友建議我換梳化,真是非常厚道。
從這件不算有趣的趣事中,
我感受到,許多人購買畫作是為了裝飾家居,
而保值或收藏則僅屬於少數人的購畫目的。
希望能多賣畫的創作人,
必須從這方面多加考慮。
因此,裝飾性較強的畫作一般會比較容易賣出。
我上述的那一套六幅小品傳統草木水墨畫,
要裝飾一張普通的梳化也很困難,
要賣出去就更加困難了!
其實,我現在想畫一套尺寸更大的傳統草木水墨畫,
這樣就更難配合家居環境及傢俬了。
但我一開始就想著要用來展覽,
這樣創作的動力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
感自《洛神賦圖》的湮遠情意 - 草木有情 (小品版)
(2023年4月 水墨設色紙本 44x44cmx6)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a/AVvXsEiZQ7H-6MMVyM10J3jIUe0-JBhpcVYqvwdXQ2vX-D0B4KJKbJX44p61j02XV0o6OU6ZSWLOgO3f-i4b9daRbKfniU_eZcKPXCzCyT1o9rMhm0MGN-iu9A4emAvX3x81hhjpaopIu4QA_4KHmUTU-NL1_VCF9M4EZJDaKOPH9WkNUsm6i0xwOGpvuGMGYhY=w640-h422)
(2023年4月 水墨設色紙本 44x44cmx6)
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97 - 後創作的快樂展示
最近我參與了一個聯展,
參與的畫家多達六十位。
我認識了其中幾位畫家。
我之所以能認識他們,
是因為他們在幾天的展期中,
天天抽出大量時間到場與觀眾交流。
我雖然只是偶爾到場,但總能碰上他們,
漸漸地就和他們攀談起來。
這幾位畫家有一個共通點:
他們熱誠投入自己所鍾愛的創作生活和作品;
樂於與他人分享他們的創作體會和感受,
也接納他人對藝術的觀感和看法,心靈開放。
與他們一聊起來,
就能天南地北地談文說藝,滔滔不絕。
他們如此投入於創作,
一定非常開心!
用這種態度參與畫展,
感到身心舒暢。
我希望能學習這種創作後的開懷態度!
2024年9月11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96 - 作品是要累積的
最近我參觀了一個聯展,
展出了多位資深藝術家近數十年的作品。
一位藝術家在其漫長的創作歷程中,
其創作步伐與進程,
都與其人生經歷及個人性格緊密相關。
有些藝術家不分年月,始終保持創作不輟,
產量也十分豐富;
有些則在某些人生階段進行澎湃的創作,
其餘時間稍作歇息;
有些則如細水長流,經年不斷地保持穩定的創作力。
總的來說,每位藝術家都需全心投入創作,
才能積累豐富的創作成果,並展示給大眾欣賞。
作品需要累積。一曝十寒的創作方式,
很難積累作品和提升創作力。
參觀這個畫展讓我得到這個啟發。
2024年9月3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95 - 轉換畫會
最近幾位畫友不約而同,
各自轉換了畫會。
離開一個畫會,
然後加入另一個畫會。
會員轉會在畫會中是常見的現象。
一個已建立的畫會與會員之間的關係,若要有變化,
一定是畫會或會員自身有了新的改變,
才導致畫會與會員之間的關係產生變化。
畫會是由人組成,人以群分,
理念相近的創作人自然會靠攏;
理念不同的則多會最終分離。
因此,畫會會有會員流入流出,
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也反映出畫會與會員之間不斷互動的本質關係。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