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41:我在工作室的最後兩個小型個展



2025年5月初,我出版了新書《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在新書正式面世之前,我於2月22-23日工作室開放日在自己的工作室舉辦了一場小型個展,名為《手繪香港舊物語日常圖文展》。這場展覽展示了新書中的部分作品,既是對新書的一次預熱,也是我為自己的一段創作歷程畫上的一個小小註腳。

新書出版後,我於5月15日至6月15日,再次舉辦了一場名為《新書以外圖文展》的個展。這次展覽的內容,除了新書未收錄的圖文創作,還包括了創作過程中的花絮與故事。這些作品與花絮,記錄了我的靈感來源,以及那些對我看似微不足道卻意義深遠的瞬間。可以說,這次展覽是對新書的一次延伸與補充,也讓參觀者看到更多幕後的細節。

從2月末到6月中,與新書相關的展覽安排持續了四個月多月,讓我忙碌至極。為什麼要如此忙碌呢?因為我的工作室租約到6月末到期,我希望能充分利用最後兩個月的租期,為新書的推廣做一些努力。這兩場展覽,既是對工作室空間的最後的充份善用,也是對我近年某系列創作的一次總結。

其實,我真正意識到如何善用工作室的空間,就是在這?最後的四個月裡。之前的日子,我不懂如何和這個空間相處,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而到我快要與工作室告別時,才迫自己要如何善用它;其實我也想讓它也有機會發揮它擁有的功能和價值。它做得好好,最後要俾個like給它。


2025年7月3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40:多多用途的工作室


七月是一個開始的季節, 
我身邊很多創作人紛紛開始尋找工作室。
工作室的是一個可以從事藝術創作及相關活動的地方,
但各人的需求和用途卻大有不同。

有些人需要一個專屬的創作製作的空間,
例如進行陶藝、雕塑、油畫、版畫等創作活動,
因為創作過程會易滋擾別人,
最好有一個不影響別人的工作空間;
有些人則希望有一個空間來開辦課程,招收學生,
這就需要有一個足夠容納設備和學生的場地;
還有一些人,把工作室當作收藏空間,
專門用來存放自己的作品或收藏不同的藝術品;
有些人希望有一個展覽的空間,
展覽自己或別人的作品。

每個人對工作室的需求都不一樣,
因此所需的設施和配套也千差萬別。
而我有一些朋友,
他們的理想是擁有一個多功能的工作室,
既可以用來創作,
又可以居住,還能展覽作品,
甚至開班授課,將多種用途集於一身。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工作室,
也是一個這樣的空間,前舖後居式的,
既有展覽的功能,
又可獨立製作作品,
最好可方便與外界接觸。
這樣的空間,既能滿足創作的需要,
也能讓我們與外界有更多交流。

我以前曾經經營過一個小小的工作室,
採用了上述的多功能的模式運作, 
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室的雛形。

或者可以說,
我算是曾經擁有過一個這樣的理想工作室了
很是感恩。

2025年7月1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39:超越超穩定的框框


我曾租用的工作室,
租用申請表內註明每位租戶的租用年期為兩年,
約滿之後可重新申請,
若成功可再租用兩年。
每個租戶最多可用此設施四年。 
我有重新申請想再租用兩年。
但申請不成功,有點失落。 

但奇怪的是,
多個熟識的朋友都說我並不適合續約,
理由是根據我的性格,
並不適合在一個超穩定的創作環境留駐得太久,
四年肯定過長。
因為環境最影響創作,
經常轉換環境,可以刺激創作思考及增加靈感,
也會有機會改變創作的形式和製作操作。 

我最初租用工作室的最強動機,
是要有一張6呎以上的枱子,
以應當時正在修讀的水墨文憑課程的畢業作品尺寸要求。
現在已修畢課程,
對較大創作空間的需求也不復存在,
再沒必要租用一個大面積(租金成正比)的工作室。
況且無論如何大也不及天地之大。

我常常這樣想像,
我在戶外寫生,上天下地,
天地就是我的工作室。 

對工作室無法再續租兩年,
經朋友的分析,
早已釋懷,
也再不要眷戀了。

2025年6月29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8:工作室以外的生活選擇


有親人在社交平台知道我的工作室租約期滿,
與我見面時劈頭第一句就問:
「是你自己不續約,還是不被續約?」
這樣問得坦白,我只好答得坦白,
我是不被續約的,無謂隱瞞。  

當初我有預留四年的租金。
現在多出來的兩年租金,
可以如何運用?
有親朋向我建議:  

1. 去遊學,
到外地長住或短住,
都可以去很多地方,
增進見識;  

2. 去進修,
修讀有證書頒發的藝術課程,
增加學歷。  

因為需要安置大量書籍和家具,
最後我還是在其他地方租用了一個有窗的工作室,
只是面積較小,無法舉辦小型展覽了。  

由於工作室無法完全安置兩年來購置的大量書籍和畫具,
只能斷捨離數百本舊書籍及
一些畫具(保留畫作但不保留畫框)。
我還將大量掛畫重新裝裱,
只為畫作托底為無框畫,
便於收藏。

如此取捨,爭取得多些空間終能安放原有的六呎長枱,
有機會可以繼續畫六尺畫了。


2025年6月2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37:美醜轉移


起初租用一個工作室,
辦理單位驗收時,
看到空蕩蕩的室內中央,
有一個供電保險箱和後備電源箱系統,
後備電源箱上特別塗上警示性的紅色。
我覺得它非常醜樣。
它對一個工作室的擺設和佈置,
有極大阻碍。

我與它相伴了兩年。
等到我要退租時,
我卻發現這系統變得頗為好樣,
很像日本科幻片中常見的機械人裝置,
並成為我在這兩年工作室租期中
一段非常美好的遇見。

原來好感是可以用時間培養的。

2025年6月23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36:沒窗工作室的外來心理滋擾


我租用了一個工作室。

絕大部份探訪過到我的工作室的訪客,

都會評論我的工作室原來是沒有窗的。

其實我租用這個工作室時是知道它是沒有窗的,

我覺得適合我才租用的。


但我一定會反間評論者,工作室一定要有窗的嗎?

來訪者幾乎都這樣回應我,

你的鄰居的工作室都有窗的嘛!”

我跟著會再問來訪者,

假若我完全沒有鄰居,

這裡只得我這一間沒有窗的工作室,

你仍會覺得很奇怪和不妥嗎?


我的工作室物理環境很適合我,

但來訪卻覺得沒窗不太好

這是我從未預料過。

在這點上會很多人會不斷提醒我,

早令我覺得這是一種心理滋擾。

這是太受人影响的負面倒子。


因為這個心理陰影,

於是我另覓新工作室時,

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有窗的,真是的。



2025年6月17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35:師承AI


我認識的很多創作者都說,
現在已經無法迴避要思考
如何將AI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中。

AI可以幫助思考、創作,
甚至直接生成作品。
然而,讓AI以何種方式介入創作,
以及介入到什麼程度,
完全由創作者主動決定。
對於有不同藝術理念的創作者來說,
AI的應用方式也會各不相同。

AI介入創作,
正在改變許多創作者的
藝術觀念、創作理念和生產方式;
同時對藝術教育的傳授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兩年前,
仍有藝術課程明確禁止學生借助AI創作畢業作品;
但現在,
已有許多學生在畢業作品上
標明其為AI生成的畫作。
可見,AI已經成為正規藝術創作課程中的一部分。

這一趨勢也改變了觀眾對
AI藝術與非AI藝術價值的評判標準。
因為AI生成的作品可以僅僅是技術的產物,
但也可以是創作過程中不同程度的人機協作的結果。
可以肯定, 在不久的未來,
藝術的定義將更加多元化,
我們不能不接受。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會有創作者自豪地說:「我是師承AI的。」


2025年6月15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4 - 創作大尺寸畫作的物理空間要求


最初我申請工作室的原因,
是希望能有一個比家居稍大的空間,可以容納一張大桌子,
用來創作大幅的水墨畫。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需求,
是因為當時修讀的一個水墨畫文憑課程,
要求學生的畢業作品的高度需要達到四呎以上。
現在這間工作室能夠放置一張六呎長的桌子,
使我可以在這裡較方便去創作大尺寸的水墨畫。
事實上,我在這裡創作了十多二十幅大幅水墨畫,
算是很好地利用了工作室,
實現了我想做的事情。

題外話:當我準備創作畢業作品的時候,
校方卻突然宣佈畢業作品的尺寸不再設限。
然而,由於我在課程中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才逐漸掌握了畫大幅畫作的技巧,
因此我還是堅持創作大尺寸的畫作,
這樣也算是對我在文憑班的目標以及
租用工作室的初心的一個交代。

如今,工作室的租約即將到期,
我將搬到一個新的工作室。
然而,新的工作室面積小了許多,
無法容納一張六呎長的桌子。
這意味著,
我可能暫時無法再輕鬆地創作大尺寸的水墨畫了。

2025年6月13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33 - 整理書籍資料的契機



租用的工作室租期屆滿,
我開始整理物品準備搬遷。
這才發現,
近兩年不知不覺中買了許多書,
甚至還重複購買了多本。
此外,書籍隨意堆放,
時常找不到想要的書。

因此,趁著搬遷,
我為書籍進行分類並裝箱整理,
同時也順便挑選出一些不會再翻閱的
書籍進行斷捨離。

有畫友建議,
既然已僱用了搬運公司來搬遷工作室,
就不必在此時斷捨離,可以之後再整理。
然而,新工作室的面積比現在的小很多,
因此留下的書籍必須經過篩選,
以減少數量,避免佔據過多的有限空間。

數碼資料的存取非常方便,
而實體資料則需要有系統地存放。
分類是最基本的方法,
否則想讀的書找不到,
也是一種浪費。



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32 - 斷捨不離情誼



最近積極執行斷捨離行動,
要棄置的包括一些最重、最難搬運的書籍。

要挑選哪些書籍需要斷捨離並不難:

有些書籍看了幾頁就看不下去,
應該以後也不會再看,棄之不足惜。

有些書籍一讀就手不釋卷,
這些書籍不會棄置,
因為還有機會再翻閱。

別人贈送的書籍,
則一定不會捨棄。
要保留下來的不僅是書籍本身,
更要珍藏的是那一份情誼。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31 - 移動的工作室城堡



少年中學時期開始想多創作不同類型的畫作,
就覺得有些創作已經不能在家中的小桌子檯面進行,
例如創作(發泡膠勞作)作品面積體積較大,
物料(油畫)氣味濃烈等。
那時知道很多香港藝術家都有一個
大面積的貨倉或天台等形式的工作空間創作,
我是十分羡慕的,
心想有間類似的工作室多好。


那時我當然沒有開設一間工作室的條件。
心有所願,
我將自己的小桌子改名為
FransWorkshop(黎兆麟工作室)。
我在小桌子檯面就算只用一枝筆加一張紙,
畫出來的一些公仔或寫出來的文字,
都會說我是在我的工作室內創作出來的。
這間工作室的名稱,自此用了很多年。 
两年前终於首次開設了一間小型工作室,
我仍沿用了這個工作室的名稱。
近年流行將工作室稱之為studio,
我也沒有更改我的工作室的名稱為FransStudio。


前幾天有朋友突然對我說,
我的工作室的名稱其實去到何處都可以用。
他說他的歷史老師搬家多次,
他仍稱呼的住所為“xx書齋”,
很有“身在何處,何處就是吾家”的志趣。
我當然十分同意朋友的說話,
還即時給了他一個👍🏻(讚)。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30 -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最近整理並安排發表一組圖文創作,
決定採用兩種平台進行發表。
一是出版圖文書,
出版社要求圖片需達到 300dpi 的解析度,
否則印刷出來的圖片將不夠清晰。  

另一平台是展覽,
將圖文作品裝裱在畫框內,
掛在工作室的牆上,
以展覽的形式呈現給觀眾。  

在工作室開放展覽期間,
有畫友和觀眾坦率地提出了一些建議:  
「作品可以選用有紋理或有顏色的紙張進行印刷」、
「畫框應使用質量更高的材料」、
「數碼作品需要標明限量印數」等。  

我原本只是想以簡單的方式來展示這些圖文作品,
配合新圖文書的出版。
原來若採用展覽的方式來發表作品,
觀眾自然會以「看展」的標準來期待展品的品質。
一如出版社對出版的圖像有解析度的要求。

這些都讓我重新思考將來發表作品的
不同發表平台的不同要求。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29 - 工作室開放日看甚麽?



最近我的工作室參與了一個為期兩天的開放日。
我特別為這個開放日籌辦了一個小型個人展覧
“手繪香港舊物语日常圖文展”。
雖然畫作都是小品但數量較多,
所以用盡工作室所有牆壁都掛不盡已準備好的畫作。
所以兩個展覽日會輪流掛上一些不同的作品。
一脚踢,都幾累人。

和一個參觀者交談,
她說她来工作室不是想看展覽,
而是想看我們作畫的環境和情况。

如果我在開放日祇展覽我的工作室的實况,
我就不用為工作室開放日做準備,
輕鬆得多了。

然而,我又怎會願意讓別人看得到我的毫不修飾的
創作實際環境和状况呢?

我為展覧花費了一個月做準備,
整體安排稍嫌粗疏
(很多認識或不認識的觀眾
都有給我很多的改進建議),
但不怕展覽給人看,
畢竟這是我主動地想觀眾看得到的東西,
其中有將一些工作室的
不想人看到的私隱埋藏了。

展覽內容及質素可以不斷提升,
但私隱不可以。


2025年2月18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28 - 銀貨兩訖



和畫友談到創作的報酬,
他抱怨說他替人提供的多項創作及設計,
都未收到應得的報酬。

我問他為甚麼不去追酬,
他說有點不好意思開口。
我問他等不等錢用,
他說最近生活拮据,非常等錢用!

我說我這樣問,
並不是想借錢給他。
我其實想說,如果等錢用,
就硬著頭皮去追酬。

飯都無得食,還怕開口?
如果他們還是不付酬,
即是他們一早想佔別人便宜,
應懂以後如何與他們相處,
或採取其他追酬行動!

我最後問畫友,
為甚麼他有比較多的被欠酬個案?
這是值得研究的,
他自己或者都有些責任。

要盡量避免被欠酬,
接案前,接案時,接案後
都要作出一些部署和安排,
細節因人而異,
但最後的銀貨兩訖的目的一樣。

在接案時要清楚訂立條件。
先小人,後君子。

創作都要開飯的!

2025年2月8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7 - 開通一條以前沒有的渡海航線



西九文化區管理當局近日宣布,
將在西九文化區海岸興建碼頭,
並開辦渡海航線,
連接西九文化區和中環商業中心,
提供便捷的海上交通服務。

營運這條航線對文化區帶來多方面的效益。 
這條渡海航線豐富了文化區多元化的營運,
包括: 
1. 方便部分訪客進出文化區; 
2. 提供多一個獨特的文化體驗旅程; 
3. 吸引更多旅客停留在文化區內; 
4. 增加多一個文化區主辦活動的平台; 
5. 渡輪和碼頭可成為文化區的標誌之一。 


相對於其他大型設施硬體或節目軟體支出,
長期營運一條渡海航線的費用相對低廉,
但帶來的有形與無形效益眾多,
能豐富文化區的運營。
這條航線很容易成為文化區的動態標誌。 


當這條航線開辦後,
我必定會多用它進出文化區的。 


2024年12月9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26 - 成功尋找到一個隱藏的稀有讀者



2023年年中,Threads平台正式登場。
這是一個以文字為主的分享平台,
使用者可以附上圖片或錄像來輔助表達。
我喜歡寫文,而當時正好展開了工作室的創作生活,
因此Threads推出,
我便開始在平台上發表對創作生活感懷的短文。

對我來說,Threads更像是一種復古平台,
它其實是在2000年代非常流行的博客(Blog)的袖珍版。
每篇文章的字數限制在500字內,
而Blog的篇幅則可以長達6,000字。
正因如此,
在Threads上寫出的文章都非常簡短。
到2024年秋季,一年下來,
我寫了百多篇短文+配圖。

適逢我的工作室計劃在年末舉辦開放日,
我靈機一觸,
將這百多篇短文結集成一本小書,
並計劃在開放日首次發佈。
這樣一來,
我的工作室在開放日就有了一個主題,
有了一件事件發生。

在Threads發文時,
我並沒有特別設定目標讀者,
有所思有所感就寫。
但當決定將這些短文結集成書時,
問題就出現了——
這本冷門題材又
沒有瞄準某一種目標讀者的雜文書,
通常很難吸引購買者。
所以,工作室開放後,
書可以公開發售了,
我也沒有安排公開發行,
明知難有購買者的低效銷售安排會浪費大量資金。
所以我選擇了用一種簡單的郵購方式售書,
提供本地包郵服務,書就可以長賣長有了,
拉長時間尋找隱藏的稀有讀者。

前幾日,一位年輕的創作者看了我的書後告訴我,
這本書啟發了他,
讓他重新燃起他的創作熱情與初心。
我想,他應該不是因為讀了我那些雜亂無章的短文,
才有所感觸的。

我大概明白他為什麼會這麼說。

無論如何,聽他這樣說,
我當然感到十分開心。


創作日常125 - 我的一個小型個展的生命周期

一個小型個展,籌備三個月,展覽兩個下午,拆展一個小時,閉關昏迷三天。然後半醒,構思下一個小型個展。

2024年12月5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24 - 工作室的展覽裡的二十四節氣




最近在工作室舉辦了一個小型個人作品展:
「黎兆麟工作室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的畫物展」。
展覽重點展示我的新書,
以及介紹我如何構思這本書的
創作因緣與製作花絮的文字稿。

文字展示稿的觀眾較少,
因為觀眾需花約五分鐘自行閱讀,
但很少有人願意這樣做。

觀眾對展覽中的“受牽連的畫物”卻頗有興趣,1
幾乎所有人都是因為我展示的一幅二十四節氣(夏至)的
「新派水墨畫」而與我攀談,話題各異。

其中一位觀眾問我有沒有畫二十四節氣的大寒。
我回答說有,但現場沒有展示。
並告訴她我在2022年整年跟著每一個節氣,
畫一幅對應該節氣的“新派水墨畫”。
一個節氣循環畫了二十四幅。
期間我開了IG帳號,
之後畫的作品都有放上IG。
她於是在手機猛掃我的IG圖片,
最後對我說:“找到了,是否這幅?”
我回答說:“就是這幅。”

我見她的面容有些激動,
隨後告訴我:“我是在大寒生日的,謝謝。”

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回應:“哦!”

其實我應該在當時現場預祝她生日快樂的!

2024年12月1日星期日

創作日常123-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畫物展》的生活感


2024年12月1日是工作室開放日的第二天。
感謝前來探訪的老師、親朋好友、畫藝朋友及其他訪客。

今日的訪客大部分只是
稍微看一看工作室的展品,
然後與我交談。

有趣的是,對話一展開,
絕大部分談話都與日常生活有關,例如:

*如何找好老師教女兒素描
*畫畫如何有助養生
*喜歡畫畫的小孩會自發畫,不用迫
*創作需要資金,購買一切都要花錢
*村上春樹的新小說還未看
*跌傷影響退休生活
*二十四節氣,地球病了
*為療愈而畫的作品通常有很多重複的圖案
*你每天在工作室待多久
*妻子有沒有怨言?
*張家的沙發好大,哪裡買的?
*你的書有些很舊,儲了幾多年?
*家具和書籍可以去Carousell賣
*我也想要工作室,家裡到處都是貓毛,妨礙畫水墨畫
工作室如何申請?
*畫框是淘寶貨還是本地貨?
*為什麼工作室這麼乾淨?
我回答:因為開放日前我特意
佈置這個展覽並清理消毒過。
平常亂糟糟,不可讓人看到!

沒有人仔細留意過我想分享的書籍內容。
他不能用十秒看盡你個小型展場,就不會繼續看,
將來主辦展覽要用十秒來做量度尺。

但是,OK的,
出書是手段(means),交流才是目的(end)。

這些展品在開放日後會隨即拆卸,
恢復工作室的創作狀態。
我會回到我的私屬空間,
思考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2024年11月30日星期六

創作日常122 -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畫物展》的名稱闡述




2024年11月30日,工作室開放日第一天,
感謝前來探訪我的親朋戚友及畫友。

其中有一位來訪者問我是不是不再畫畫了。
我答她, 畫吓公仔寫吓文,lifelongly。

其實我的第一本artist's book裏的111篇雜文,
每一篇都有一幅心血來潮的插圖,
可以是一張即興隨拍、幾筆速寫、
亂拼水墨、舊圖新用等等,
我算是也畫了111幅畫了,未停過畫畫。

今次的小型展覽其實是我想
介绍構思這本書的整個創作因緣及製作花絮。
這個展覽不是一個散書會來的。

改個展覽名稱為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有所牽連的畫物展》又真係有點誤導。

立此為據,我不是來這裏賣書的!

(此文要快出,開放日今天最後。)

2024年11月28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21 - 個人作品展 -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新書發佈會及受牽連畫物展




創作日常120 - 創作日常的他她它 - (書序2 of 2)



在2024年11月,
剛出版了一本實體書《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寫了一篇自序。
寫完之後,看了幾次,
發覺全篇序的句子,
都可以加個”我”字做主語的。
但創作日常是有他她它的,
於是我加寫自序二:

自序一中,我寫了多次:
「我很喜歡畫畫。
只要有空閒時間,
我就會畫畫、創作,沒有特別的目的。」
這讓我為自己創造了許多「創作日常」。
讓我體驗許多1以前沒有的人生新領域,
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可供細意欣賞的質感。

但其實,如果「創作日常」能給我一些好處,
這有賴於許多人的支持和體諒,
包括家人、朋友、創作夥伴及藝壇同道。

尤其是家人,
我的「創作日常」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他們也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
以容納我的「創作日常」。
因此,我在此寫下自序二,
感謝妻子和子女的支持。

在出版這本書的過程中,
我要特別感謝女兒黎曉蓉(Eunice Lai) 為我
提供書籍設計及印刷安排。
整個書籍出版過程比我想象中順利且愉快。
我會倍加珍惜並享受其中。


黎兆麟
2024年11月8日(五)

————————

在我出版前不知情的情況下,
女兒加了她的自序:


“Dear Dad,
My pleasure:)
我也很 enjoy。
閱讀您的文章很有趣,經常笑出來。
祝您生活愉快,尤其創作日常!


黎曉蓉
2024年11月13日(三)

2024年11月27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19 - 創作日常的我我我 (書序1 of 2)



在2024年11月,剛出版了一本實體書
《黎兆麟工作室的創作日常》,
寫了一篇自序。
寫完之後,看了幾次,
發覺全篇序的句子都可以加個"我"字做主語的。

我的自序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我就很喜歡畫畫。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同學喜歡我的某幅畫,那我會很開心。
因為忙於生活,我停了很多年沒有畫畫。
近年來我重拾畫筆,只要有空閒時間,
我就會畫畫,沒有特別的目的。
然而,如果有人喜歡我的某幅畫,那我會很開心。
自從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
ADC 藝術空間(黃竹坑 Landmark South)
開設工作室後,我有一個很好的空間,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畫畫。
畫畫,其實就是創作。
只要有空閒時間,我就會創作。
當我認真創作時,
我發覺自己不僅在創作作品,還創造了生活。
因為我的生活中增添了創作這一新元素,
它為我帶來了許多與創作有關的日常生活,
我稱之為我的「創作日常」。
讓我體驗到許多以前沒有的人生新領域,
為我的人生增添了許多可供細意欣賞的質感。
自從開設工作室後,
我開始寫作《創作日常》的筆記,
記錄我對創作生活的感想。
到2024年10月底,我大約寫了一年,
當寫到100篇時,我決定轉向其他與藝術有關的新題材。
但在整理這些筆記以便出版時,我又多寫了11篇,
最終筆記總數達到111篇。
100篇或111篇,只是湊數,並沒有特別的意思,
但這讓此次出版增添了些儀式感,變得有趣。
這些創作的機會和機遇,
得來不易,也不可強求。
我會倍加珍惜並享受其中。

黎兆麟
2024年11月8日(五)"



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創作日常117 -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



出版一本個人對藝術創作的感受的雜文書,
會有人願意閱讀嗎?

根據我的多年觀察和經驗,
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
很少有讀者會關注一個普通人所寫的雜文集的。

但我仍然保持樂觀:
人世間是有緣份這回事的,即使讀者不多,
也不至於完全沒人(0人)閱讀。
因此,如果想出書,就出吧,最多印少一些。

但也需要努力尋找那些稀有的讀者。

第一個策略是,書籍不能免費,
因為免費的書往往不會吸引真正的讀者。
真正想讀書的讀者不會吝嗇於為他們想要的書付費!

書放在某處,時間越長,
越有機會接觸到目標讀者。
因此,第二個策略是,
除了實體書,還要製作電子書,
以擴大書的接觸面。

作為一個還要出版書籍的人,
尋找那些隱藏的稀有讀者必須付出努力。

2024年11月20日星期三

創作日常116: 出版《創作日常》雜文集




自從開設工作室後,
我開始寫作「創作日常」的筆記,
記錄我對創作生活的感想。 

由2023年8月至2024年10月底,
我大約寫了一年,
當寫到100篇時,
我決定轉向書寫其他與藝術有關的新題材。

但在整理這些筆記以便出版時,
我又多寫了11篇,
最終筆記總數達到111篇。


100篇或111篇,只是湊數,
並沒有特別的意思,
但這讓此次出版增添了些儀式感,
並為生活描畫多一些有趣的質感。

這些創作的機會和機遇,
得來不易,也不可強求。

要倍加珍惜,並享受其中。

2024年11月19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15 - 選擇可以很困難


《要將它們都種植在我的秘密花園》(局部)| 黎兆麟 2023年 | 水墨設色紙本


最近將這一年半
(2023年8月至2024年11月)
的“創作日常”筆記結集出書,
設計師從筆記的配圖中
揀選了這幅配圖做書背。

我沒有詢問原因,
尊重她的選擇。

況且選擇可以只憑直覺。

2024年11月18日星期一

創作日常114 - 後創作的電腦知識裝備



歡喜畫畫,
學海無涯,選擇進修課程,
通常會選擇與藝術創作有關的課程,
繼續精進創作理論和實踐是必要的。


最近因要處理一些與創作有關的實務,
才發覺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電腦知識,
如圖像處理、設計排版、資料處理等,
才能更順利地執行一些後創作的實務工作。
這些實務工作看似與創作無關,
但實際上對後創作的展覽、
出版及其他不同安排都有幫助。

當然可以聘請別人代勞,
但有些隱藏在工作流程中的
bugs最好能親自處理,
而不好假手於人的。


因此,應該修讀一些相關的電腦應用課程,
助己助人。

2024年11月14日星期四

創作日常113 - 後創作的資料處理及貯存


最近處理舊創作資料,
要完整搜集所需的資料非常困難,
因為在海量資料中,
根本不知道所需的資料放在哪裡。
當初創作時,
只是‘玩玩吓,畫吓公仔、寫吓文’,
畫寫出幾篇塗鴉或雜文,
隨便按一下保存掣就存入電腦,方便快捷,
目的是自娛自樂而已,不必嚴肅處理。
所以沒有刻意有系統地紀錄和保存有關資料。
誰不知這樣過了一段時間,
有關的創作資料就會累積到一定數量,
無論是實物還是電腦資料檔案,
都不容易集中搜集和取用。
況且有些資料因硬碟損壞,
已經不存在了。

最後需要花費很多額外時間和精力,
才能將所需的資料拼湊完整,
但已經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

資料處理和貯存,
看似不是創作的工作,
但對後創作的資料運用,至關重要。

時間,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2024年11月12日星期二

創作日常112 - 展覽平台 x 2




觀賞過很多聯展。
在現場發現,
很多參展者展出的作品與
在展覽畫冊中記錄的作品完全不同。
最初我看見這種情況,覺得很奇怪。
後來親身參加過這些展覽,才明白原因。

原來主辦方若要印製展覽畫冊,
必須在展覽前至少兩到三個月,
開始收集參展者的畫作圖像及個人資料等 ,
原因是編輯及印刷展覽畫冊需要不少時間。
但很多參展者其實仍未完成新作。
妥協的安排是,
主辦方容許參展者先遞交舊作品以製作畫冊,
而參展者則在展覽場地展出新作。
因此便出現上述情況。
這種安排是無奈之舉。
我自己也經歷過這種情況,
因為我為參展,都試過創作新作要衝刺到最後一刻,
展品往往要臨近展覽開展日期才完成。

有一次,
我和一位畫友談論到這種情況。
他有他的一套做法。
他在畫冊中記錄的作品,
與展覽現場的作品經常不同。
他說,他的作品公開展覽的機會不多。
因此,他把展覽畫冊和展覽場地視為兩個不同的展覽平台,
展出不同的作品。
這樣他的作品就有更多的展覽機會。
畫友的做法顯示,
畫畫容易展覽難。

若有任何展覽機會,
真是要好好珍惜。